-
_NEWSDATE: 2024-09-07 | News by: 刘志刚专栏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马云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阿里三年整改完成了。
182亿的罚款为期三年的整改,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之下,阿里对于过去的平台生态垄断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过去的三年,阿里走得并不容易,市值从2021年9月份的超4800亿美元,到如今只剩下不到2000亿美元,而隔壁的亚马逊,市值是1.8万亿。
阿里的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40%,迅速跌至2023年的1.8%,增速暴跌。好在2024财年营收增速增至8.34%。
今年4月份,马云在阿里内网发言说“要勇于承认并纠正问题”,“要认清自己”。
阿里需要“承认并纠正”哪些问题?又需要怎样“认清自己”?整改完成之后,阿里该如何实现马云的“百年企业”愿景?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三年了,阿里这三年是怎么过的?
用两个词来总结阿里这三年,一个是整改,另外一个是“求变”。
这三年期间阿里的整改主要问题其实就是“二选一”的垄断经营问题,这一问题使得阿里巴巴不得不接受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4%的罚款,以及持续的三年的整改。
阿里整改的三年,是互联网快速变化的三年。
这三年,京东稳健,拼多多规模迅速成长,直播电商兴起之下,抖音快手小红书成为电商各行业的新增量。
这三年,阿里本地生活与美团激战中再次落败。掌管本地生活业务的俞永福卸任,本地生活的业务重心向高德倾斜,甚至市面上一度传言阿里要卖饿了么……
马云口中的所谓“认清自己”,可能就是阿里必须认识到时代变了。
2023年3月阿里启动1+6+N的组织架构变革,阿里巴巴集团之下,拆分为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组织架构变革的目的,是“去中心化”:让每个垂直业务都有完整的公司架构。
彼时,张勇、戴珊、俞永福蒋凡、万霖、樊路远分别掌管着阿里几大核心业务,各自就像是一方诸侯,对各自的业务有更多的决策权,并且完成从管理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很多人都低估了这种变化,这可能表明,阿里的强势基因在改变。
过去阿里、腾讯都收了很多企业,但阿里总是强势融合,比如高德,比如饿了么,而腾讯投资,多保留原有的管理决策团队。这里面有对效率的考虑,对于当时的阿里来说,拿到控制权再整合是一种最优解。
当然,这造成了后来的“生态垄断”。
拆分架构,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阿里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以前,要解决“大公司病”,打破“垄断”,就得下猛药。
阿里变革得很明确,一来为以后的独立上市做准备。二来可以打破过去集团组织架构臃肿,无法对业务作出快速决策的问题。
市值上,阿里跌得太多了。
从4800亿美元到不超2000亿美元,三年间市值跌超58%。跌了这么多,这里面肯定是有低估的部分。比如,仍在成长中的云业务。
阿里需要重估,也需要从头到脚地重新改变。
所以,阿里1+6+N的变革,是有目的的变革,也是承载着阿里未来希望的一次变革,只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会是张勇任期内为阿里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