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14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更加值得注意是,就在共和黨在眾議院層面主導著“中國周”,並不斷指責民主黨之際,民主黨人不甘示弱,也反過來指責共和黨人“不夠硬”,甚至認為由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只是提交了無傷大雅的“軟弱法案”。
“中國委員會”的“贰號人物”、民主黨籍高級成員、伊利諾伊州眾議員拉賈·克裡希納莫西(Raja Krishnamoorthi)告訴“政客新聞網”(Politico),“中國周”針對中國太過軟弱無力,“‘中國周’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壹系列法案遺漏了什麼?”
他說:“沒有壹項法案可以修復我們的工業供應基礎,沒有壹項法案可以解決關鍵礦產問題,沒有壹項法案可以修復我們的合法移民制度以提高我們的競爭力,沒有壹項法案可以投資於科學和創新,也沒有壹項法案可以提升我們勞動力的技能。沒有這些舉措,‘中國周’壹無是處。”
紐約州民主黨籍眾議員湯姆·索齊(Tom Suozzi)當地時間9月11日更是直言:“‘中國周’的許多內容都不會實現,這些內容不是兩黨壹致認同的,它們沒有經過協商,只是被強行通過而已。”
美國國會“杯葛”拜登,更想爭奪這項主導權
8月底,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剛剛完成其任內首次訪華行程,此訪被認為是在大選前尋求對華風險管控。
而在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眾議院只剩下叁周工作時間。共和黨籍的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此前就“預告”,國會復會後將速審這些與中國有關法案,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送交白宮簽署生效,賦予明年1月上任的美國新總統擁有更多強硬的法律利器,以應對“中國威脅”。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告訴觀察者網,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現在重點強調壹個“穩”字,在其執政即將進入尾聲時,希望確立壹個基於競爭和接觸從而達成中美穩定的總基調,但這樣的對華政策邏輯,不僅受到共和黨人的抵制,也受到國會強有力的抵制。
“自冷戰後,美國國會的對華政策壹直是相當保守,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地方性和泛安全化特征。”他認為,美國國會在夏休後第壹周就開啟“中國周”,實際上有關於大選的考量,意在外交層面阻擊民主黨候選人,也表明在國會的共和黨勢力愈發強盛之際,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中,不管是沙利文近期訪華,還是“競爭為主,加強接觸,從而總體穩定”的基調,都遭到了國會的杯葛。
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左)和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視覺中國
更重要的是,在李海東看來,此時密集炒作涉華議案,是國會意圖爭奪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權。與目前白宮方面所謂的“競爭、接觸、合作”相比,“競爭、對抗、沖突”是國會的對華政策思維,雖然兩條路線都有“競爭”,但散發出去卻是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的。因此,美國國會試圖在中美關系處於壹個非常關鍵的節點時,“定調”美國接下來數年對華政策總體方向——即邁向對抗沖突。
對於美國國會種種舉動,李海東認為,這些法案指向“對抗”,顯然背離了中美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觀現實,也不合乎對於中美關系良性發展的普遍期待,國會在美國對華政策中越來越扮演了壹個極具破壞性的角色。
圍繞對華政策的路線問題,國會或共和黨人以及拜登政府或民主黨人的內部競爭也相當激烈。李海東說:“沙利文近期訪華的兩大目標,壹是搭建交流溝通的管道,贰是管控雙邊的關系,核心是使得日趨激烈的中美競爭不失控,但美國國會顯然是想將這場競爭拉向壹個人們都無法預料的軌道上去,這增加了高度的不確定性,既對中美沒有好處,也是國際社會不願意看到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