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25 | 来源: 罗翔说刑法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时过境迁,章士钊反思当年排满宣传曾一语中地:“要之,当日凡可挑拨满、汉感情,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未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对于这种极端的民族情绪,也不乏清醒冷静者,严复就认为:各人都在作“汹汹”之论,“当舆论燎原滔天之际,凡诸理势诚不可以口舌争”!种族之恨与复仇之图能快一时之意,却必将贻祸于后世子孙。陈独秀也批评排满是“不拿住民众真实的物质要求,专以煽动感情为唯一工具——感情是一件浮动不能固定的东西,把革命运动建立在浮动不能固定的条件上面,哪有不失败之理! ”
民族主义本是外来概念,中国虽有传统的“夷夏之辨”,但正如韩愈所言,“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夷夏之辨”亦文化为尺度,中国与夷狄间存在着可转化的开放性,所谓“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这也是为什么明末遗民黄宗羲晚年每每赞誉康熙皇帝为“圣天子”,称清廷为“国朝”。
民族主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经由欧陆哲学家,主要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改造,成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意识之一。民族主义可以让个体获得存在的意义,获得归属与认同,避免个体湮没在无意义的历史长河。但民族主义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偶像崇拜,成为罪恶的遮羞布。
斯蒂芬·格罗斯比在《民族主义》一书中,提醒我们“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前者是积极的,可以超越民族主义的偏见,它并不否认民族成员不断变化、各不相同的追求,也并不拒绝民族成员关于民族的不同理念。但后者则丝毫不懂折中,过于狭隘。
当人把世界分成两个互不相容、不断争战的阵营,将自己本民族和所有其他民族对立,把后者视为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就产生了与爱国主义截然不同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拒绝接受文明方式及其对分歧的包容,试图消除一切不同的观念和兴趣,以维护关于民族历史及现状的一家之言。例如,法国民族主义包含的理念也许是,要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良民,一个人必须憎恨英格兰和日耳曼的所有事物;不这么做的人,都非“真正的”法国人。
《民族主义》 [美] 斯蒂芬·格罗斯比
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最初由梁启超引入,1898年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梁启超大量接触了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主张在中国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这是梁启超最早宣传民族主义的文章。他说:“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徐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对“民族”与“国家”的概念并未做出清晰的区分。
梁启超 图源网络
梁启超很快意识到极端民族主义的危险,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很容易导致内部力量的分裂与外部环境的敌对。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开始从单一的种族转向多元的民族,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超越了狭隘的种族主义情感。梁启超最让人敬佩之处就是他从不在乎“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辛亥革命之后,革命纲领也很快从“驱除鞑虏”转变为“五族共和”。
更令人刮目的是,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向爱国主义的升华。1915年,梁启超在《敬举两质义促国民之自觉》提倡“健全的爱国论”,梁启超认为最要反对的“最足为国家进步之障”的“不健全之爱国论”,即一种盲目排外、虚骄自大、苟安自欺病态的国人心理;要打破故步自封,“毅然舍己从人以求进益”。爱国主义不仅要立足于中国,也要着眼于世界,“我们做中国公民,同时做世界公民。所以一面爱国,一面还有超国家的高尚理想” “国是要爱的,不能拿顽固褊狭的旧思想,当是爱国。……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我们是要托庇在这个国家底下,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 [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