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26 | 來源: 自由亞洲電台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種種跡象顯示,今後壹段時期,中國航母編隊的作戰重心仍以近海防御為主,走向遠海實施正規持久性作戰,可能比預期的時間還要久。
9月13日,中國央視播放專題片《淬火》,首次公開福建號航空母艦電磁彈射系統的測試畫面,沒有實體飛機彈射的場景。但央視旁白的第壹句話,就提到問題的重點:航母上的航空保障系統,是航母形成作戰能力的核心支撐。
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電磁彈射技術,這沒有錯,而它終究是其中壹項促成航母航空保障系統高效運轉的關鍵硬件技術,而非全部。就電磁彈射系統本身而言,壹個尚在試驗階段的技術與美國成熟技術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軍事專家指出,電磁彈射技術能否真正應用在航母上,需要經過漫長的測試過程。除了對艦載戰斗機進行彈射試驗,還要對艦載預警機、電子幹擾機等多種機型進行上艦測試,等這些測試全部過關,才能證明電磁彈射系統具備實用水平,難度遠遠超過中國前2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
美國專家評估,福建號航母全面投入使用尚需10至14個月的時間,恐怕過於樂觀。如果就艦載戰斗機彈射試驗而言,也許可以比較順利,但是要使所有機型通過電磁彈射測試,時間就很難說了。
出動架次率
航母戰力的核心指標在於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其成效取決於航母上的航空保障系統,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揮飛機起飛與回收,以及艦載機再次出動的能力,是壹整套精密的作業管理流程。電磁彈射是其中壹項關鍵硬件技術,如果沒有精密的軟件作業管理流程,即使有電磁彈射技術也難以發揮航母應有的戰力。
以美國福特號航母來說,它是世界首艘采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它的連續出動架次率12小時達160架次(比尼米茲級航母增加33%),高強度出動架次率24小時高達270架次(比尼米茲級航母增加42%)。這些高架次率指標的實現需要不同作業的有序銜接,以及上千人和設備的高效協同與分層指揮,不是壹個指揮官指揮全部,而是靠每壹個作業人員共同遵守預先設定好的作業規則和流程,才能最終完成架次率的整體目標。稍有閃失,輕者降低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重者影響航母的整體運轉。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福納約爾(Matthew Funaiole)指出,中國推出新航母需要時間培訓艦載機飛行員,把航母操作完全整合到艦隊當中。美國發展航母的教令准則有數拾年基礎,累積豐富的航母實戰經驗,這些對中國都很陌生。
就美國的實踐經驗來看,航母是壹種工具,它的有效性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美國的飛行員、操作員和工程師都是世界壹流水平,美國的優勢在於依靠幾代人的努力,取得航母的知識並建立相應的制度。中國發展航母壹切都要從零開始。除非把航母的規格、性能和要求降低,否則沒有捷徑可走,也無所謂彎道超車。
航母的航空保障系統對中國是全新課題,沒有同類技術可供參考,需依靠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但相關理論目前處於初期探索與實踐階段。這就決定中國航母的角色和作用很有局限性,和美國航母不在壹個檔次。
解決對台和南沙斗爭需要
5月1日離開上海江南造船廠,准備展開海試的中國海軍第叁艘航母福建號。
發展航母有其歷史背景及其動機,更需要在海軍戰略的指導下展開,才能標定好航母的角色和作用。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論證發展航母,曾擔任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斗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可見中國發展航母的歷史背景和最初動機,主要是為收復南沙、統壹台灣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需求而來。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海軍戰略。-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