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26 | 來源: 自由亞洲電台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直到1985年底,劉華清正式提出中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御”。此前,海軍把距離海岸線200海裡(約370公裡)以內的海域作為“近海”。之後,按鄧小平的指示重新明確“近海”的范圍:包括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第壹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近海之外是“中遠海”。
劉華清說,近海防御屬於“區域防御型戰略”。在今後壹個較長時期內,海軍的作戰海區,主要在第壹島鏈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之內的黃海、東海與南海海區。
劉華清還說,隨著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增強,以及海軍力量的壯大,海軍的作戰海區,將逐步擴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贰島鏈”。在“積極防御”戰略下的戰役戰術方面,海軍將采取“敵進我進”的作戰指導,當敵人向中國沿海區域進攻時,海軍也向敵後發起進攻。
當時中國沒有航母。從劉華清提出“近海防御”戰略的要求上看,中國航母的作戰任務最初是針對台海與南海。隨著經濟和科技水平增強,航母編隊更應前出第壹島鏈至第贰島鏈之間,從敵人後方實施“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阻擋外敵靠近中國沿海區域並阻絕美軍介入台海沖突。從近年遼寧號航母多次前出第壹島鏈到菲律賓海搶占有利戰位來看,完全反映“近海防御”戰略後續階段的作戰設想。可見中國航母的角色和作用,以近海防御為主,在區域防御型戰略的指導下,航母前出島鏈展開壹定程度的攻勢作戰,本質上還是防御,和美國航母的定位完全不同。
中國航母編隊作戰重心以近海防御為主。圖為遼寧號航母殲-15艦載戰斗機准備著艦畫面。
近海防御、遠海護衛
到了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並首次明確提出,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從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這壹戰略賦予海軍主要任務:除了遏制和抵御來自海上的軍事入侵,以及維護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開始強調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
此時離劉華清提出的“近海防御”戰略相隔30年,當時劉華清也提出海軍的任務之壹,是保護己方海上交通運輸線。如今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2012年服役,大型軍艦陸續推出,為維護海上交通運輸線具備壹定的條件和手段。
不過,請注意:白皮書提出的“遠海護衛”與“遠海防衛”並不相同,前者的性質偏向遠海護航,就像從2008年開始的亞丁灣護航行動,任務相對簡單;後者是近海防御的延伸,是壹種廣域的海上攻勢行動,以提高國家整體防御縱深,能持久性的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
在“近海防御、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下,中國逐步建構以依托大陸、憑借島礁、力量前伸的海上防衛體系,也就是形成依托大陸遠程打擊力量(火箭軍導彈部隊)、近海主戰兵力(海空軍部隊)、島嶼前沿部署(如南海島礁軍事化),加上遠海機動力量(航母編隊)所構成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換言之,航母編隊是這種海上防衛體系的兵火力延伸,並未完全脫離依托本土支援的作戰框架,和美國航母強勢制海的攻勢作戰完全不同。
到了2019年7月,中國政府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並首次明確提出,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從近海防御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從“遠海護衛”到“遠海防衛”,僅相隔4年,說明這段時間及其後面幾年,是中國海軍發展與建設的旺盛時期,新的航母和大型軍艦陸續服役,為海軍走向遠海,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手段。
遠海破襲游擊作戰
不過,請注意,中國航母編隊在遠海的作戰指導,並不強勢,而是強調在遠離本土的遠海實施機動作戰,由於缺少岸基航空兵的火力支援和近距離的後勤補給,海軍必須集中海上精銳兵力堅持“遠海破襲游擊作戰”,力求快速有效,說明中國航母編隊在遠海無法實施正規持久性作戰。這和美國航母以正面戰場強勢制海的持久性攻勢作戰有很大差距。-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