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2 | 来源: 凤凰WEEKLY国际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实际上,卡特的父亲是一个种族观念较重的人,但他的母亲不愿因此同黑人相互隔绝。卡特的母亲是护士,一些黑人要想看病的话会从卡特家的后门进来,找他的母亲,因为走正门会让卡特的父亲生气。因此,卡特从小就目睹黑人在美国社会的遭遇。
此外,卡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宗教信仰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也经常会帮助身边的人。
卡特之前去中国,也不愿住总统套房。2007年卡特访华时,中国给他准备了加长豪华轿车,但卡特还是选择和卡特中心代表团的其他人一起乘坐面包车出行。他就是这样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和周围人保持着亲切和睦的关系,从来都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
◆2019年4月,卡特在家乡佐治亚州普莱恩斯的马拉纳莎浸信会教堂发表讲话。
卡特对中美关系的贡献被低估
《凤凰周刊》:当谈到中美建交,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辛格和尼克松。但真正实现中美建交的人是卡特。你认为卡特对中美关系的贡献是否被低估了?
刘亚伟:肯定是被低估了。当年尼克松确实有与中国建交的远见和勇气,他从1967年开始就有这种愿景,他认为中国当时虽然不够强大,也不够富裕,但从中国的历史、人口、未来潜力来看,有必要把中国拉入国际大家庭。所以,尼克松这趟“破冰之旅”不是基辛格想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主意,只是让基辛格去执行。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间过了近7年。尼克松其间因“水门事件”丑闻缠身后,导致无法推动建交。到了福特总统时期,他考虑到自己不是选举产生的总统,加上共和党内部的一致反对,所以同中国建交一再推迟。直到卡特时期,总算促成了中美建交。实际上,民主党人要想说中国的好话,需要承受的压力比共和党人大得多。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时,和卡特在美国总统官邸的阳台上挥手致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