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3 | 來源: 幕味兒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陳凱歌 | 字體: 小 中 大
相比於第壹部的《志願軍:雄兵出擊》的全景再現,電影《志願軍:存亡之戰》把全部的筆墨用在了鐵原阻擊戰這壹場戰役之上。
這是以往抗美援朝戰爭劇情電影中,還沒有詳細描畫過的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斗之壹。
志願軍2.5萬人對戰5萬“聯合國軍”,沒有飛機坦克,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優越的軍需,勝利看上去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志願軍是如何創造奇跡的呢?本片講的就是這其中激動人心的故事。
壹般描寫戰爭的電影,很容易陷入龐雜的細節中,讓觀眾在槍林彈雨的場面下迷失方向。但這次陳凱歌導演在多個軍事顧問的加持下,把整場戰事排布得工工整整,讓觀眾得以深入洞悉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
從“為何而戰”,到“如何作戰”,再至“怎樣獲勝”,凸顯出了志願軍的智慧與堅韌。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使觀眾仿若置身戰場,與志願軍戰士壹同歷經生死考驗。
首先是“為何而戰”,陳凱歌幾場戲就把鐵原狙擊戰的重要性講得明明白白。
鐵原是我軍的後勤補給樞紐,存放著大量戰略物資,離司令部也很近。如果鐵原失守,前線部隊將會陷入絕境。鐵原,絕對不能有失,正如電影題目所說的,這是壹場存亡之戰。
電影裡,陳凱歌用了壹個很高效的比喻,鐵原就是“當陽橋”。而為了守住“當陽橋”,需要每個志願軍都像猛張飛壹樣,有膽有識,有勇有謀。
在刻畫吳京飾演的傅崇碧和王硯輝飾演的彭德懷進行戰爭前的交底時,彭老總用了壹系列戰力對比交代了敵我的武力懸殊後,以項上人頭托付,更是把這個戰爭的緊迫度提升到了壹個戲劇性的高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