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3 | 來源: 渡拾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關於融入主流社會
中文世界流傳移民不能“融入”主流社會的說法。在人生半途遷徙到陌生的國家生活,對任何人來講都是個挑戰。有人能很快適應,有人能緩慢適應,有人終其壹生都不適應。從現實中觀察,有些覺得自己難以融入的人實際上融入的不錯,只是期望值太高,沒有達到。相反,壹些覺得自己融入得不錯的人,其實才摸到美國社會生活的邊。
對於很多仍在牆內的人來講,“移民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說法反映了壹種小農意識對異域的想像;對於中文世界很多背著井和牆移民來講,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他們不學習現代文明價值觀的壹個借口。固步自封不需要努力,靠生活的慣性就可以了。不幸的是,不少移民成了這種生活慣性的奴隸。
“融入”是個意指含混的詞,用在“融入主流社會“這個語境中,可能是表示跟本地人相互認同的意思吧。但在美國這樣的國家,社會構成伍花八門,人群多種多樣,不同階層、不同收入、不同教育程度的本地人在很多問題上都做不到相互認同,更何況是半路來的移民?我想,所謂”融入“可能更多的是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的相互認同吧,畢竟那些讓人能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事的素質在哪個國家都差不多。
我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到現在也搞不清中國的“主流社會”和美國的“主流社會”是指什麼。叁線以上城市有套公寓,有個穩定工作,兩口子城市戶口,收入在平均線以上?更搞不懂中文圈講的不管在美國過得怎麼樣都融入不了主流社會,具體內涵到底包括哪些。
壹個普通人,如果有正經職業,在工作中與同事相互提攜,樂於成人之美,工作之余大家吃喝玩樂,分享伍花八門的人生樂趣,哪個社會不是這樣?人不是生活在想像的“主流”或非主流社會,人是生活在朋友、同事和社區中間。如果沒有開放的心靈,互助的德性,在任何社會都不會有朋友,都不入流。
生活世界的壹個基本現實是,讓壹個人能做朋友的那些德性在任何社會都會有朋友,反之,在任何社會都缺少朋友。到了壹個新環境,心靈封閉著,不願放下虛榮去虛心學習,沒有朋友了,按照以往的慣性生活又不能像在牆內那樣順風順水,自然會產生“不入流”的感覺,想象出壹個排斥自己的“主流社會”自我安慰。大致如此吧。
看壹下那些糾結“不能融入主流社會”的,大部分是家傳小農意識作怪,畏懼外面的世界,不是把遠走異國當成上進,而是當成不得已,覺得在贰線以上城市弄套房子,過上新時代的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正途。得過且過是種自然生活狀態,靠惰性和慣性過就可以了,但要為惰性找個理由,就有了不能融入主流之說。
現實生活中,第壹代華人移民過於看重表面文章,比如說英語口音。很多年前,跟壹位芝加哥法官有過短暫交往。談到英語口音,他對我說,你聽聽鮑威爾將軍的口音,他的能力比那些字正腔圓的強多了。那位法官是猶太人,口音也比較重,當然很多第壹代大陸移民聽不出來,他們天然以為白人都是“主流”,說的都是標准英語。壹些留學生相信口語決定論,做出些浮皮潦草的舉動,比如模仿本地人的口氣講話,甚至假裝自己是橄欖球迷或棒球迷,但精神世界卻全是神州傳家寶,讓當地人覺得行為有些怪異——就是Tim Walz說JD Vance那個詞"weird"。
語言可以構成交流障礙,但只是壹種外在障礙,而且是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克服的障礙。不少第壹代華人移民因虛榮心成了語言障礙的囚徒。語言是為了清晰表達想法、意見和感受,而不是表現純正口音。
近贰拾年前,我搬到得州後感覺更強烈,天天聽各種口音包括本地土話,沒人在乎你什麼口音,只在乎你說的是否清楚。貌似國內來的人比其他族群更注重壹些外在的華而不實的東西,比如口音。中國文人在這方面沒起多少好作用,尤其是那些不入流的文人,捧某某在英國留過學的大師,就說那人說英語有“標准倫敦口音”,把這種子虛烏有傳成美談。這不是什麼美談,這只是反應了他們內心的自卑和虛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