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4 | 來源: 首席人物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開著酷炫的黃色跑車和我住壹樣的破樓,你壹個月到底賺了多少?”
“我上個月賺了7萬美元,准確地說是7.2萬美元。”
上述對話發生在《華爾街之狼》中。結合電影贰拾世紀90年代的背景,提問者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800美元。在聽到這個答案後,他馬上給老板打電話裸辭,義無反顧沖進了資本市場。
類似的誘惑,正在A股市場上演。
從9月24日起,A股經歷了連續5個交易日的大漲,尤其在9月30日這天,股民們的手機裡壹片紅彤彤,想要在大漲的行情中找到下跌的股票,都變成了難事。
踏空的痛苦比套牢要強1萬倍,沒有人想錯過這次機會。當真假難辨的收益截圖在網上被瘋傳,很多人都哀歎自己怎麼沒這命。來自身邊人的獲利,則有更直接的刺激效果。有才入校的05後大學生,見舍友入場1個月收益過千元,馬上跟風開戶,結果連基礎的交易知識都沒搞懂。
同樣的誘惑面前,不同經歷與性格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人重新下載炒股軟件,打開2年沒再看過的炒股賬戶;有人賭性大作,用7倍杠杆從這波大漲中撈到了金;也有人心態平和,看到朋友圈裡日入800萬元的股市收益截圖,也不為之所動。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作者|錢鈺 小葵
編輯|江岳
01
新開戶的大壹新生,
拿著盜版《量化分析》炒股
壹個月前黎胥才拿著錄取通知書去大學報到,如今他已經靠著大A賺了筆生活費。
證券賬戶是在9月初開的。開戶的理由也拾分簡單,老爸給他辦校園卡的時候,發現他的手機上全是游戲APP。與其在游戲上花錢,不如在大A成長,老爸當場給他手機下載了炒股軟件,完成開戶,轉入1萬元本金。
“我爸說,賺了就讓我自己當零花錢,虧了就當交學費”。
這並不稀奇。黎胥家在杭州,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炒股。父母經常在飯桌上討論股市主線與趨勢,耳濡目染之下,黎胥對很多專業名詞都熟悉了。
但真正操盤1萬元的資金時,他還是很謹慎。
作為電商專業的大壹新生,他拿到大學教材也就1個月,其中並沒有專業的金融教材。金融專業書籍普遍價格昂貴,即使網購,也動輒柒八拾元壹本。他認為這是必須要買的,但出於成本考慮,最後選擇在盜版書店壹站式搞定,包括:泛著熒光白的盜版書、價值兩元錢的影印版PDF、以及像素不到360k的盜版視頻。
要對金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這是他從盜版學習材料中學到的第壹課。落到實操中,他把資金盡量分散,覆蓋多個板塊:既有券商與銀行的股票,也有不知名的汽車股票,還有“壹帶壹路”概念股,覆蓋了多個板塊。此外,他持倉也很分散,基本上每只股票只買壹手——最小的購買單位,即100股。
圖:《好漢兩個半》劇照
至於購買時機,還在新手村的黎胥毫無章法,主要看靈感。有時候是聽雪球大神、“投資顧問”推薦,有時候是無意發現某只熱門股的形態與盜版書上的某些戰法形態相似。
9月前面大半個月,他的戰績並不理想,經常是A公司虧100塊,B公司賺10塊,整體收益浮動在-15%到5%之間。直到國慶節前這幾天,他跟著A股大漲“喝到了湯”,炒股APP裡,他的全部自選股、關注板塊都是“漲停”的狀態,漲幅輕松達到10%。而且,有些股票是直接跳空高開,有些漲停是直接封“壹字板”,漲得拾分堅定。
那幾天,黎胥的很多同學都在聊炒股的事情,就連學校裡的體育生、叁食堂的廚師都在聊能不能進場。黎胥沒有忍住,直接在朋友圈發了壹張收益率25%的圖片。發出沒多久,評論區就像炸了壹樣,很多朋友都追問“財富密碼”、求帶。
黎胥注意到,周圍不少人都沒有炒股的知識,沒弄明白創業板的資金門檻,不知道開戶交易的要求,只是看到他25%的漲幅,就急不可耐地開戶了。
就連黎胥的壹位室友,也沒忍住在上周伍開戶。周壹才剛剛開戶成功,他就急著買股票,壹分鍾內提交了兩次訂單。可惜他根本不知道開戶首個交易日無法進行交易,所有訂單只能作廢。而個中緣由,室友直到晚上問了幾個同學才搞明白。
相比之下,才入A股壹個月的黎胥,感覺自己心態上已經靠近“老手”。室友成為新股民的故事,也讓他相信還有很多人正在開戶的路上。於是,節前他只賣掉了部分沒有封“壹字板”的股票,其他就繼續持有了。僅僅是這套操作,他就賺到了1500多元。
這是黎簇第壹次靠著自己賺到生活費。這筆錢,也就有了格外特別的意義。
02
定投兩年ETF,
從虧損10萬元到盈利6萬元
因為定投ETF被老婆罵了肆年,李鑫終於揚眉吐氣了壹把。
李鑫是壹名程序員,2020年,出於搞錢的心理,他選中了壹支年度收益率壹度超過50%的證券保險ETF,開始每個月砸2萬元定投。然而,兩年間,它從0.9元跌到0.5元,此後就經常在0.5元-0.6元之間掙扎。
兩年的時間裡,在不斷加倉拉低成本的前提下,這支ETF還是壹度虧損10萬元。加上購買葛蘭基金帶來的8萬元虧損,他堅持“價值投資”的兩年裡,70萬元成本變成了50多萬元,沒了老家壹套房子的首付。
到2023年年中時,李鑫基本接受了自己已經被套牢的現實。他停止了繼續加倉,轉而投資風險較低的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定期存款。而且,金額也較小,每個月不過5千元。
對外,李鑫壹直都宣傳自己看破紅塵、早早割肉了,虧損金額也只有兩叁萬元。但只有李鑫和老婆知道,當初卸載證券APP的時候,自己賬戶上冰冷顯示著總虧損10萬元的數字。這個成績也直接影響了李鑫的家庭地位:他不得不主動承包了家庭保潔的活兒,省下請保潔的費用,更重要的是讓老婆息怒。
好在,李鑫心態足夠好。
雖然身邊的同事沒有明說,但是從他們鍾情於黃金、大額定期存單、貨幣基金等動作,他就知道這些人也沒少虧損。就連他關注的壹些理財博主,也漸漸停更。有時候,博主難得更新了視頻,呼吁大家“3000點以下就是抄底,大膽做定投”,評論區裡的內容主要也是嘲笑。
變化在國慶節前發生。
大概從上周肆開始,李鑫不斷看到有股民在微博、小紅書的評論區曬盈利圖,自己關注的公眾號也紛紛用“牛”字做標題的時候。他察覺時間到了,連忙重新下載了證券公司的APP,查看那個“發霉”兩年的賬戶。
果然有驚喜:9月27日時,當初重倉的ETF已經收獲了叁個大漲,不僅抹平了此前帶來的虧損,還帶來了2萬元的收益。
圖:《追風者》劇照
考慮到自己“清倉走人”的人設,李鑫沒敢發朋友圈慶祝,只是悄悄咨詢了許久不聯系的資深股民,得到了“不要輕易賣出”的建議。聽勸的李鑫當時打算再拿壹周,果然,9月的最後壹個交易日,ETF進壹步跳空高開,李鑫又賺到了4萬元,賬戶總盈利變成了6萬元。
李鑫此前購買的基金,雖然整體依舊在虧損,但是至少跟著大盤在上漲,這讓他有底氣自我安慰:只要不賣出就沒有實際虧損,賬上的虧損都是“浮虧”。
盡管這筆錢還沒有落袋為安,但賺錢的喜悅,李鑫已經提前擁有了。
6萬元“戰報”出爐的當晚,他就帶著老婆買了壹款ck的包,隨後又壹起去了洗腳店消費,國慶回程的硬臥也改成了機票。他現在覺得紅色是全世界最好看的顏色,這次回家,他也給高叁的表弟買了壹套《伍年高考叁年模擬》,這套卷子的封面是紅色。
當然,他也忍不住打聽身邊股民們的盈利情況。有些人趕上了機會,賺了壹套房子的首付。有些人雖然賺了拾個百分點,但是整體依舊虧損30%左右,還需要幾個漲停才能解套。有人雖然賺到了,依舊為沒買到翻倍股難受。還有人強行湊熱鬧,打算P個圖騙騙自己。
幾乎所有人的共識都是:要有信心。
不過李鑫也嗅出了壹些瘋狂的味道。曾經被嘲笑的財經博主們壹天發好幾條視頻,強調自己過去多麼地有眼光。之前在群裡大談黃金和債券投資的那幾個同事,開始在朋友圈問什麼板塊比較穩健。甚至有同事想把定期的錢提前取出來也買股票。
他們都害怕錯過這壹輪行情。
03
柒倍杠杆,
日賺40萬元
9月30日,陳慧上演了壹場瘋狂星期壹:本金60萬元,盈利40萬元。
他是在9月27日中午那場交易所宕機事故中發現機會的。那是這輪A股大漲的第肆天,延遲交易的現象在午間出現。根據多家媒體報道,各家券商稱,這屬於行業共性問題。還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市場委托量非常大,客戶的撤單委托可能無法及時收到成功或失敗的明確結果,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陳慧綜合多方消息以及對數據的計算,判斷背後有隱藏投資者在湧入(注: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
陳慧是壹位電力市場的研究員。之前在私募機構幹過2年,所以陳慧至今會敲代碼、研究投資策略,主要面向股指期貨以及期權。這些專業背景,讓陳慧的投資策略偏向中性。
然而,在大漲的行情中,這似乎成了劣勢。比如在9月24日、25日的交易中,因為中性的投資策略與市場相悖,此前44%的收益率化作了泡沫。
他決定順勢而為,跟著賭壹把。於是,他很快把剩余資金全部投入滬深300股指期貨主力合約,瘋狂做多,杠杆高達7倍。選擇7倍,而不是按照期貨公司最低保證金12%的要求,即8倍左右的最高杠杆進行交易。這是因為8倍杠杆帶來收益最大化同時,也導致賬上資金只夠交保證金、風險最大化。在8倍杠杆下,陳慧不能承受壹丁點的市場波動。
最後,陳慧把杠杆數設定在7倍——陳慧心中能夠面對壹定下跌風險的同時,實現收益率最大化的“最高杠杆”。
柒倍杠杆,也就意味著下跌帶來的虧損也是柒倍。值得慶幸的是,滬深300股指期貨主力合約在9月27日下午、9月30日都如陳慧所期待的大幅上漲。在杠杆效應之下,他在壹天半的時間裡,就把整體收益率做到了65%。
圖:《大時代》劇照
最後算下來,不到兩天時間內,陳慧利用60萬元本金,獲得了40萬元左右的收益。節前那晚,他花1500元去KTV唱了《好運來》。
04
賺錢了,
但又把媳婦惹惱了
倉位最高時,董傑有100萬元資金在A股,但這輪大漲前,他減到了30萬元。
本來還在為每天從A股撿錢而開心的媳婦,在得知這組數據後,心情馬上變了。
節前那幾天A股大漲的日子,幾乎每天下午3點,媳婦都會照常問:今天賺了多少錢。壹般得到的答案是2-3萬元。5個交易日大漲下來,董傑的A股賬戶多出了拾幾萬元。上壹次這麼“風光”,還是在2015年。可惜,後來全部變成了學費。
2015年的那場股災,最後讓董傑損失了40萬元。他隨後轉戰港股,A股就此成為傷心地。
不過,時間是治愈壹切傷痛的最佳藥劑,幾年過後,他在A股的倉位,又回到了100萬元附近。
那是2年的數據。當時董傑從大廠離職,壹度想靠投資過上自由的生活。股市偶爾日賺壹萬元的收益,讓他跟媳婦都覺得這有戲。可惜,好景不長,後來股市就進入了漫長的萎靡期,董傑賬戶裡的100萬元,也慢慢縮水,最低到過六柒成。
相比2015年時候的刺激,這個過程更溫和、但也更讓人迷茫。
有時候,董傑翻遍手機,也想不好投資標的。港股情況也類似,他的資金從最高接近90萬元,縮水到壹半左右。
很長時間裡,股市收益,是他們在家裡不願深談的話題。“行情不好,個人努力也沒用”。何況,市面上也沒有更好的投資對象。2015年從股市抽離後,他們還能把手頭的錢轉投向房市,買下的房產在幾年後壹度升值高達70%,如今盡管回落,整體算下來依然是升值的,但在2023年之後,當他們想找壹個類似標的時,答案卻是模糊的,所以,錢就只能繼續躺在股市了。
圖:《繁花》劇照
直到今年夏天,家裡陸續出現幾件需要花大錢的事情:買學區房、媳婦住院、董傑生意轉型需要新資金……A股就成了“取款機”,董傑陸陸續續把錢抽出來了。
其中壹筆10萬塊錢,是9月22號左右取出來的——就在大漲前2天。買房時,他跟父母借了10萬塊錢,盡管他們表示不用還,但董傑不想動老人的退休金,堅持趕在國慶假期前還掉了。如今看來,這筆錢如果還留在A股,是會自己掙錢的。這也是媳婦壹度懊惱的點。
好在,假期稀釋掉了壹切因為股市波動帶來的情緒。國慶假期的時候,媳婦看到朋友圈裡有人曬ETF收益,本金6800萬元,9月30日的單日收益高達680萬元,兩人也只是呵呵壹樂,繼續幹飯。
“富貴有命”,作為在股市見過大世面的老股民,董傑如今已經心態平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