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4 | 來源: 博士思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1774年,也就是乾隆叁拾八年。瑞士鍾表匠皮埃爾·雅克德羅就和他的兩個兒子亨利·路易以及讓·弗雷德裡克·萊斯蘇制作出了叁個極盡精巧的機器人。
1、機械設計的極致:機器人的琴、書、畫
這叁個分別稱為書寫者、繪圖員和音樂家的機器人通過齒輪系統行動。
書寫者能夠用花式字體寫出指定句子。機器人先拿筆蘸墨水,甩去多余的墨水之後再用精美的書法寫出指令的句子。
繪圖員能夠繪出肆種不同的圖畫,其中壹種是小狗。他還會定期為他的作品除塵。
音樂家是有5000個內部零件的女性形象,制作耗時近10年。她能夠在古鋼琴上演奏時長45秒的曲子,演奏過程中,胸口會隨著模擬呼吸而起伏,視線隨著手指而轉移,每次曲畢,她都會鞠躬致謝。
機器人1:書寫者
寫字男孩可書寫40個字母長度的句子和詞語。240年前的傑作保留到今天依然能夠精准運行,不得不讓人贊歎機器的復雜程度之高。以機器重現人類寫字動作的概念在那個年代可說相當超強。而且,要將精妙的構思化為現實做成這樣壹部機器肯定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耗去了設計師和制作者大量的耐心和思考,更難的是賦予機器人壹副天真男孩的外貌。
寫字男孩利用的是凸輪技術:凸輪隨動機件根據不同凸輪讓機器男孩的手臂做出各種動作。凸輪不止控制男孩每壹次落筆,同時也精確控制羽管筆的下筆力度。Simon Schaffer教授贊歎這件作品是“凸輪技術最非凡的制成品。”更不可思議的是,機器人理論上可以寫出所有單詞,男孩的眼神還能隨書寫位置而移動。由凸輪控制的飛輪包含所有標點符號和字母,可以以任何順序重新排列形成無數組合。(前提是40個字母)這件作品的更像是壹件可以編程的電腦,看上去很像早期電腦。
寫字男孩內部6000多個零件全為手工制作,細小的零件全部藏在男孩身體裡。由於制表匠采用了內穩態的設計(壹種機器自校准程序)和微型零件,機器男孩不需要外部動力即可運作,動力全部來自機器內部。
機器人2:繪圖員
以擅長繪圖的巧妙動作,勾勒出馬的輪廓,此機械人偶是由超過壹千個機械零件所組成,歷時2000多個小時工時,由11位專業的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木工師、動畫家、微力工程師、珠寶師、制鍾師、假發師、刺繡師,裁縫師,共同協力制作完成。The Draughtsman‘畫家’機械人偶的設計別出心裁,身高約46公分,蓄著銀白發色的紳士,身著紫紅色拾伍世紀風格服裝,眼神專注,姿態俐落,他左手輕按在桌上,右手輕輕地揮動羽毛筆,輕筆劃過,視線隨著圖移動,在不斷移動的白紙上逐筆描繪出馬形,更在過程中眨眼,栩栩如生,當他完成後會將左手舉起,示意完成。靈巧而細膩的設計,精湛的工藝技術,時至今日,仍然令人歎為觀止!
完全是以機械控制賦予生命力,所有復雜的運轉動力來自於推動壹組齒輪的發條,由規律並協調手動式凸輪軸所控制。數百個機械零件在多個滾珠設計下巧妙地減少磨擦,無聲地設置於同壹時間運轉。他的右手以叁個不同方向運筆,分別是上下、右左及前後,依照不同手工制作的凸輪軸,展現The Draughtsman‘畫家’熟練的流暢及輕盈筆觸。The Draughtsman‘畫家’機械人偶的頭部是以傳統手工制作,眼珠是玻璃材質,頭發是用真發制成,服裝是以真絲及金線刺繡縫制而成,端坐於壹個約寬30公分深42公分長方木制底座上的木椅,置於壹個防震的旅行用盒中。
機器人3:音樂家
“音樂家”是位身著洛可可式長裙的少女,它可以演奏伍首曲子。當手指在鍵盤上輕重疾徐時,它的身體也隨之優雅地擺動,仔細觀察甚至可見它胸前壹起壹伏的呼吸。壹曲彈罷,它還會向聽眾頷首致意。“音樂家”由2500多個部件組成,兩個金屬圓筒上的突起記錄著手臂和拾指的動作,所以它是真正在“彈奏”壹個48根音管的風琴。
這叁個機器人從此在西方大受歡迎,法國路易國王把他當成國家實力的象征。
2、傳入清廷的“寫字人”
其實,寫字機器人也同樣傳入了當時的東方大國,乾隆時代的清朝宮廷,而且進行了“漢化”處理,可以手寫毛筆字!
乾隆帝御賜“銅鍍金寫字人鍾”,是壹個手執毛筆的“寫字人”,從裝束來看,像是壹位18世紀的歐洲紳士,只要為他蘸上墨,打開開關,他就會工工整整地書寫八個大字“八方向化,九土來王”。
據說就連“雅克德羅”這個中文名字,據說都是乾隆皇帝給取,“雅”和“德”在中文中都是溢美之詞,“羅”又和“愛新覺羅”有著壹定的緣分。
3、大眾的幻想:土耳其機器人
雅克德羅家族打造的這叁具機器人已經堪稱登峰造極之作了,沒想到, 1770 年出現更令人匪夷所思的自動機器——會下棋的機器人。是的,早於人工智能AlphaGo,也早在 IBM 的深藍電腦兩個世紀之前,就有這麼壹台號稱會下西洋棋的齒輪裝置。
這個機器人是由奧地利的鹽礦總監坎佩倫 (Wolfgang von Kempelen) 壹手打造。它就如真人大小,身穿傳統的土耳其袍,頭頂戴著頭巾,因此被稱為“土耳其人” (The Turk) 。不過主要零件不在它的身體,而是在它面前的壹個矮櫃中。土耳其人就坐在矮櫃後方,壹手拿著長長的煙管,壹手撐在櫃子上。
土耳其人首度亮相是在奧地利宮廷,當著女皇面前與在場官員對奕。棋賽開始前,坎佩倫先打開櫃子前後的門,讓觀眾看到裡面只有錯綜複雜的齒輪與連杆。為了證明中間沒有暗藏夾層或鏡子,坎佩倫特地手執點燃的蠟燭,到櫃子後方來回晃動,讓觀眾可以壹眼看穿,以示前後透通。
展示完後,他關起櫃子的門,從下方的抽屜拿出棋子,在矮櫃台面上的棋盤壹壹擺好位置。挑戰的棋手就位後,坎佩倫便轉動櫃子側面的搖柄,上緊發條。在嘎嘎作響的齒輪聲中,土耳其人緩緩抓起壹只棋子,下在棋盤上,開始了人類史上首見的人機大戰。原本大家還等著看坎佩倫出洋相,畢竟也沒見他發明過什麽機器,頂多在礦坑摸索過抽水的蒸汽機。結果出乎眾人意料,棋賽最後竟然是土耳其人大勝!
這場棋賽很快傳遍歐洲,各方人士紛紛希望能前來挑戰。但坎佩倫壹律予以回絕,只有壹次在女皇的堅持下,土耳其人才再度亮相,與英國使節對弈。在這之後土耳其人便從此塵封,直到女皇的兒子繼任王位後,希望借由土耳其人拓展外交關係,才下令重啟。於是坎佩倫自 1783 年開始帶著土耳其人巡回歐洲,展開為期兩年的巡演。這期間除了偶而敗給西洋棋高手幾場,土耳其人仍贏過諸多官員使節、政商名流;美國開國元勳笩克林倒P鋇H巫しù笫梗渤晌煉淙說氖窒擄芙
坎佩倫算是圓滿完成國王交代的外交任務,來自奧地利的土耳其人不僅傲視歐洲所有的機器人偶,更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齒輪科技。當然,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齒輪機器會思考,認為壹定有人躲在櫃子裡操縱土耳其人。但是這些懷疑只是風言風語,畢竟那麽多場公開表演在眾目睽睽下也都沒露出馬腳,其中有壹場甚至是在法國科學院舉辦,當場那麽多科學家也都沒看出破綻。
拆穿謊言:土耳其機器人原來是場世紀騙局?!
坎佩倫返國後,再度將土耳其人束之高閣,在他 1804 年過世前都未再解封。第贰年,坎佩倫的兒子將土耳其人轉賣給壹位樂器發明家梅爾策 (Johann Nepomuk Mälzel) ,土耳其人才又重出江湖。
梅爾策重新整修土耳其人後,帶著它橫跨歐美,展開更大規模的商業巡演,其中於1809年跟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對弈,尤其令人津津樂道。這次巡演前後長達叁拾年,仍令觀眾嘖嘖稱奇,但也有更多人表示懷疑。例如推理小說鼻祖愛倫坡,在親臨現場仔細觀察後,特地寫了長長壹篇揭密文章,附上圖解詳述可能的手法。但同樣地,這只能算是他個人的片面猜測,愛倫坡與其他質疑者始終拿不出壹刀斃命的證據。
土耳其人的傳奇就這麽延續長達八拾幾年。直到 1857 年,梅爾策過世拾幾年後,他的兒子才將土耳其人的秘密公諸於世。
愛倫坡所著的壹篇文章 (Maelzel’s Chess Player (1836)) 中提及土耳其人實質上是由人躲在櫃子中進行操縱,而非機器自動運行。
雖然土耳其人根本不是什麽自動機器。那些齒輪機件只不過是障眼法,並無實際功用,壹切都是由躲在櫃子裡的西洋棋高手操控的。坎佩倫與梅爾策不過是用舞台魔術常見的手法,讓觀眾相信櫃子裡絕不可能藏著人,而以為真的是齒輪在運作。
但是人類模仿上帝造人的想法從未停歇,後來才有了人工智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