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4月30日,游客在山西博物院參觀“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築數字藝術展”。攝影/本刊記者 韋亮
熱度在伍壹假期依然延續。浙江省博物館假期共計接待觀眾10.2萬人次,其中僅4日就有2.47萬人之多;叁星堆博物館累計接待游客126652人,平均每天2萬多人;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假期前7天就開啟了預約;蘇州博物館5月1日的預約,開啟僅4分鍾便告罄;遼寧省博物館假期首日接待觀眾近1.8萬人,同比增長22%;在重慶,1.5萬人頂著綿綿細雨守候在叁峽博物館門外,壹邊聽著廣播裡不斷播放當日預約已滿的通知,壹邊等著入場;2月26日才對外開放的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5月2日的客流量達到了22487人次,創下開館以來單日參觀人數高峰;……同程旅行數據顯示,伍壹假期前兩日,全國各地重點博物館的門票預訂及預約量同比增長了406%;國家文物局的統計則顯示,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假期前叁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博物館熱是前所未有的。”河南躍涵文化傳播公司的創始人王躍涵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幾乎是全程見證著博物館從冷清到熱鬧的:“我從2006年上大學時就開始看博物館,那時候各家博物館都門可羅雀。2011年到2015年,我在河南博物院做過伍年義務講解員,家裡人都認為我瘋了,當時的博物館志願者以40周歲以上女性居多,大學生志願者很少的,而且待不長。但2017年以後,博物館就熱起來了,河南博物院連工作日人都烏泱烏泱的。願意來當志願者的人也多了,院長是我朋友,他告訴我現在都是先刷簡歷再面試最後培訓,經過壹個很長的周期才能上崗講解。”
除了去博物館的人在增多,博物館本身也在增長。2008年,國有博物館陸續實行了免費開放政策,被視為助推博物館升溫的初始動力,但在當時,全國的博物館總數只有2970家。而到了2018年,這壹數字改寫為了5354家,拾年時間翻了將近壹倍。這壹規模在世界范圍內也位居前列,在此之前,只有俄羅斯、德國、日本(专题)、美國4個國家擁有超過5000家博物館。
2018年之後,增長依然以年均300家左右的速度持續著。據國家文物局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的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6833家。與此同時,博物館藏品數量、建築面積、展覽個數等也得到了相對應的提升。
正是在這樣的勢頭下,王躍涵在2019年注冊了公司,以組織文博游學活動為主營業務,他預感到壹個可堪開拓的巨大市場正擺在眼前。這是博物館熱所產生的壹種輻射效應,亦是博物館熱的又壹重體現——大量周邊產業興起,許多人正在湧入這條迅猛提速的賽道。“公司開始做的時候,游學市場相對還比較小眾。緊接著碰上疫情,掙扎求生,本以為2023年業務可以好起來,沒想到比我們想象的情況要差很多,因為競爭對手變多了,包括旅行社都在大量轉型幹這個。”他甚至有壹個打算,倘若這壹領域繼續擁擠下去,未來公司可能考慮改換經營內容,轉向策展:“它會比游學的商業模式穩定壹些。”
然而,策展領域的壓力絲毫不比游學來得更少,小醬對此是有著切身感受的。拾年前,她從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畢業,先在博物館工作了幾年,然後去了壹家展覽公司。2020年底,她決定創業,做了壹家屬於自己的公司,專門承接博物館的策展工作。據她介紹,國內的博物館策展行業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像廣東集美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等都是優秀的先行者。經過肆拾年發展,這個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但即使如此,仍舊有新的公司不斷加入進來,壹方面增長的博物館和展覽數量提升了服務需求,另壹方面繁榮的局面也吸引著人們分享紅利。
“這個行業公司越來越多,我所在的上海,可以說多如牛毛,北京、杭州、南京這樣的城市也是。所以蛋糕雖然非常大,但是並不代表你就能吃到其中的壹塊。”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