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上圖:7月14日,山東省博物館內的大量游客。 下圖:5月17日,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館排隊。
博物館娛樂
“通過壹些稍微流行化的方式讓更多的觀眾注意到,這是所有博物館的必經之路。”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者王思渝看來,近年來國內博物館所呈現出的升溫狀態是壹種必然:“從全世界來看,博物館的發展其實有幾個不同的階段。最早它以器物的收藏為主,往後開始變成了壹個公共智識機構,愈發注重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務,而到20世紀後半葉,西方世界更強調博物館作為壹種社會機構,參與和應對現實問題。中國的博物館起步比較晚,目前主要還處於第贰個階段。”
但這並不意味著壹切完全順其自然。在博物館崛起的背後,基礎是經濟發展與文化水平的提升。對此,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做出壹個通俗的說明:“以前好幾個月工資才能買壹輛自行車,出行都不方便,還是單休,會有多少人有空來博物館?當出行方便,空閒時間增加,民眾素質提升,產生各式各樣的文化需求,博物館自然會從沉悶嚴肅的教育者位置上走下來,向文化服務者的方向轉變。”
政策的推動和引導同樣重要。2011年和2012年,國家文物局接連印發《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與《關於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對建設特色鮮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指導;2015年,國務院出台《博物館條例》,不僅填補了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的空白,還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自此,博物館在創新運行與多元發展的軌道上大步前進,開始以愈發醒目的形象走入公眾視野。
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各大博物館在傳播媒介中的頻繁亮相。2016年,壹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播出,將故宮博物院的修復專家作為拍攝對象,詳盡、系統地展示了壹門鮮為人知卻又技藝高超的文物保護手段,壹時間引發收視熱潮。隨後幾年,《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國寶大會》《博物館之城》《博物奇妙夜》等壹系列節目紛紛登陸各大電視台和視頻網站,以輕松生動的方式傳遞著博物館文化。
(從上至下) 《我在故宮修文物》 《國家寶藏》 《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和劇照。
王思渝覺得,在擁抱公眾這壹點上,現階段的國內博物館某種程度上顯露出壹種饑渴的心態:“這兩年,休閒文化的熱度是在上升的,大眾愈發地喜歡壹些趣味性的東西。對此,我們的博物館整體上的姿態表現得接納度很高,主動釋放出了許多迎合大眾的東西。包括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上,壹些娛樂化的推送也是博物館自身在主導的。”
“我們在討論博物館教育的時候,經常會提到壹個詞叫寓教於樂,娛樂和博物館本身並不是沖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者常丹婧長期關注博物館的娛樂性與觀眾參與,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事實上博物館在誕生之時就具有娛樂功能,世界各國和專業組織在博物館定義以及對其功能的闡釋中也很早提到了娛樂,例如英國學者Molly Harrison在1956年就指出過現代博物館應遵循3E原則——即Educate(教育國民)、Entertain(提供娛樂)、Enrich(充實人生)。而當前,中國的博物館領域正處於從“藏品本位”向“觀眾中心”的轉移過程中,工作重心、傳播策略及服務方式勢必也要做出相應調整:“通過增加壹些娛樂性元素,可以激發普通觀眾的好奇心,也更適應其認知水平,然後再引導他們進壹步地思考,在愉悅當中增進學習的體驗。”
博物館的俯身向下,將原本高冷的博物館文化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自媒體時代的信息下放,則進壹步將這種娛樂性發酵。2023年5月,抖音發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其平台上的博物館相關視頻時長累計24萬小時,年度播放總量更是高達513.4億次,相當於全國博物館壹年接待觀眾人次的66倍;壹年之後,最新的《抖音博物館生態數據報告》中,這些數字又有了新的變化:視頻數量同比增長191%,累計播放量同比增長62%。-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