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而在小紅書發布的《2023年度生活趨勢觀察報告》中,話題“博物館裡的顯眼包”以近2000萬的閱讀量、超35萬的筆記當選年度趨勢,其中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思羅漢、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彩繪陶縮脖俑和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位列“叁大頂流”。尤其富有意味的是,網友還給這叁尊文物各自取了壹個喜感與自嘲交織的藝名,分別喚作“無語菩薩”“委屈小人”和“著急下班的打工馬”,穿越千年的古人智慧壹轉身成為當代青年自我表達的載體。
對於網友給予博物館的千姿百態的“開發”,常丹婧並不覺得新奇:“(博物館的)意義不是由博物館直接傳遞給觀眾的,而是源於觀眾自身的解讀。觀眾在參與中主動探索意義、發現意義和創造意義,並且在博物館中交換意義。”她只是覺得在娛樂的性質和程度上,應該保留壹份必要的警惕:“娛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博物館的娛樂應該是在淺層娛樂當中能夠進入深層次的壹種自我發現,而不只是停留在那種感官上的娛樂。”
陷阱
壹些現實正在印證著常丹婧的警惕。
在如今的熱鬧之中,“打卡式觀展”是壹種相當普遍的存在。走進博物館的人群,並非每壹個都像KK和唐毅、劉珺夫婦壹樣懷著虔誠之心,也有人只為拍下幾張照片、幾段短視頻,然後發布到社交平台上,借此營造出自己的某種生活狀態或者換取更多的點贊與關注。
2023年8月的《中國青年報》便刊發過這樣壹則報道: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裡,壹位南寧市民參觀時被壹名打扮時髦的女孩拍了壹下肩,請求可以讓個地方給她和朋友拍照,市民本想等她們照完接著欣賞,可幾個女孩輪流拍過以後,有人覺得不滿意,又換個姿勢讓同伴繼續拍,其中壹人還帶了好幾套衣服,不斷變換造型。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觀眾都表示自己有過相似的經歷,壹些人甚至無視“請勿觸碰”的提示,為了拍照效果而破壞展品。
帶團游學的過程中,王躍涵也發現,實際上許多報名而來的顧客對於強文博類的項目興趣並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趣味性強、感官刺激強或者更容易讓自己產生情感共鳴的地方。“比如石窟、壁畫、彩塑的直觀感是最強的,不需要知識背景就能體會到美。博物館也是,熱起來的更多是那些精美的器物。”
如果說受眾層面表現出的種種真實情況尚且可以理解,畢竟群體的急速擴張中難免良莠不齊,那麼博物館自身在輕量化、親民化的過程中過度滑向網紅,則是壹個更為深邃的陷阱。KK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她所游覽的壹些博物館中,有些雖然人氣很高,但只是壹味打造“打卡景點”,展覽內容缺乏深度,無法體現博物館應有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過於追求商業化,忽略了文化傳播的初衷,短期內可能會提升知名度和訪問量,但長遠來看卻存在竭澤而漁的風險。”
類似的情況,西方博物館曾經出現過。20世紀70年代,英國、美國的壹些博物館經歷了經濟衰退的困境後,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開始依賴於營銷化、市場化,甚至不惜采取壹種迪士尼式的展陳設置,大量利用聲、光、電,不斷地制造奇特景觀。但從90年代起,這種發展走向被學界認為是壹段彎路,批評和反思開始產生。
“今天的西方學界,關注重點已經不在所謂的博物館市場營銷上了,更多的是談如何面對社會公正、如何建立社區認同等。中國的博物館,目前的重點還是圍繞著觀眾,或者說是以觀眾為線索串聯起博物館主要的業務活動。當然,對於中國來講,必須要走這壹遭,但當觀眾們都來了之後,我們是不是依然滿足於這樣的現狀?”在王思渝看來,博物館的使命是帶著人類不斷向前進,所以在審美上、智識上都應該具有引導性。他記得曾經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自己就看過壹場這樣的展覽:那場展覽名叫“永遠有多遠”,展出了許多墓葬出土的文物。從展品角度而言,這並不稀奇,但這類展覽通常只是意在闡釋某個遙遠時代的歷史信息,那場展覽則不同,它將生死觀作為主題,以古人對待生命與死亡不同可能性為邏輯,組織起所有陳列的結構。同時,為了凸顯這些生死觀,很多當代藝術品也被引入到了展覽中,與古物並陳。
王思渝覺得,這些年國內的博物館雖然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像這樣具有創新性的展覽卻變少了。“這個事就像觀眾喜歡肥皂劇,電視台就會不停地去做肥皂劇壹樣。觀眾喜歡的不壹定是先鋒性、實驗性的展覽,他們可能就喜歡看國寶,當觀眾變多時,博物館更願意推出壹些常規性的展覽。”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我們當然必須要去考慮公眾的需求、興趣,但是不能完全圍繞著這個來做。”在這個問題上,常丹婧與王思渝的看法是壹致的,“如果博物館的目的就是想要迎合觀眾、吸引觀眾,把自己搞得很熱鬧的樣子,很容易偏離博物館的宗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