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觀復博物館北京館。圖/受訪者提供
作為中國第壹家私立博物館,觀復的成長也不是壹帆風順的。“我第壹次提出正式申請是1992年,那時候各種條件都不允許,所以沒獲批准。肆年以後,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北京市文物局就把我們這個事提上了議事日程,1996年10月30日,我們拿到了法人資格。”馬未都說,當時的人們不理解開博物館這件事,也沒有逛博物館的需求,開館以後的觀復雖不至於完全沒人來,訪客卻實在少之又少,“頭拾年還是很艱苦的。”
但馬未都抱有壹個理念,他認為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物以“知”為貴,因此他對博物館始終有兩項基本規劃:壹是抓品牌,注重媒體宣傳,讓觀復深入人心;贰是適應社會的變化。於是轉折在2008年到來,那壹年他登上了央視的《百家講壇》,以52講的體量,博聞、幽默地講授了家具、陶瓷、玉器、漆器、雜項伍個品類的收藏文化。那是《百家講壇》最為輝煌的時期,通過這種方式,馬未都在獲得巨大個人影響力的同時,也壹舉提升了觀復博物館的知名度。
所以很大程度上,觀復的發展路徑與“馬未都”這張名片是密不可分的。對此,他並不否認,並且坦誠地表示,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觀復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它的難以復制表現在至少兩個方面。第壹個方面是時代,我的成長曲線跟國家的成長曲線是吻合的,這個很難復制;第贰個方面是我個人的情況,我最初是壹個文學編輯,寫跟說這個事對我沒什麼困難,而且我願意積極去做,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我老說我是黃山懸崖峭壁上長的壹棵歪脖松,長不大也死不了,它是壹個特殊條件在縫裡活下來的。你真往那縫裡去種,怎麼種也種不活。民營博物館在今天想要做到有規模有效益,我覺得確實是壹個難題,沒那麼容易。”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文中KK、唐毅、劉珺、小醬均為化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