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6 | 來源: 金錯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個國慶檔,沒想到它卻意外爆了!
僅上映6天,票房便壹路飆升突破6億,穩坐今年國慶檔第壹。
《志願軍:存亡之戰》,作為陳凱歌《志願軍》系列叁部曲的第贰部,講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
其實在上映前,競爭壓力就不小,整整10部電影,在壹眾電影裡,有喜劇、有科幻,更讓很多人寄予冠軍厚望的還有《749局》、《爆款好人》等黑馬選手。
畢竟主題聽起來更有新意,營銷也給力,似乎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相關片段在各種短視頻平台上不斷刷屏。
相對沒那麼多高期待的《志願軍2》,卻用上映多天的高分好評加高票房,打了個漂亮的逆襲仗。
很多網友表示,“志願軍笑了,我卻哭了。”
跟對手比,營銷和劇情明明都沒有太過人的優勢,為何它卻成了國慶檔黑馬冠軍?
最不被看好的電影,
卻偏偏最爭氣
說《志願軍2》是誰都想不到的爆款,的確不冤。
畢竟,在上映前的兩個”軟肋”,讓很多人都沒抱太大期待。
壹方面,是主旋律題材不好拍。
上壹次大爆的主旋律電影《戰狼》、《長津湖》,還是多少年前,在那之後,主旋律開始占據國慶檔的主流,主打壹個大制作、大陣容。
但這壹法則在最近卻似乎失效了。去年的國慶檔,票房冠軍還是張藝謀的黑色犯罪題材《堅如磐石》。
而去年的《志願軍:雄兵出擊》,則是拿下季軍的成績,總票房8.68億平平淡淡未達預期。
再加上,同時期內容上更有噱頭的黑馬選手太多了。
既有陸川導演號稱的親身經歷,吊足了很多人的胃口,又有趙麗穎、成龍、劉德華、寧浩、葛優等大咖入局,內容都有各自的吸睛賣點,紛紛要在國慶檔搶蛋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想到《志願軍2》能勝出。
另壹方面,很多人也不看好這壹次的國慶檔。
畢竟,在經歷了之前低迷的暑期檔、中秋檔,比去年整整落後90億票房,9月的中秋檔也不溫不火。很多業內人士壹開始並不看好本次國慶檔,有人估計國慶檔總票房只有去年的壹半。
甚至作為影院旺季的國慶檔,壹般都會出現票價上漲,但今年很多影院還賣起了低價票。
然而現實卻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國慶檔首日票房近5億,直接超出去年同期1億多。
有人說,是因為節前股市大漲的熱情帶動觀影,第壹波潑天富貴就是影院。
不過現實來看,有的電影要麼第壹天大爆,第贰天停滯,第叁天賣不動。
要麼接連宣布撤檔,有的投資人甚至直言,”投的錢拿不回來了。”連大導寧浩聯合葛優等大腕的《爆款好人》,都難逃壹劫,票房完全不亮眼。
只有《志願軍:存亡之戰》,在上映之後口碑壹路遙遙領先,票房也是持續上漲,貓眼預測該片總票房將超15億,相當爭氣。
其實第贰部的故事主題,甚至是陣容,都跟第壹部大差不差。
然而,與第壹部相比,“比第壹部更好”,是很多觀眾對該片的評價。“第贰部的節奏更加緊湊,敘事更清晰。”
最不被看好的《志願軍2》,為何偏偏最爭氣?
“拍壹場仗還不夠,還要拍壹群人”
“要像壹顆釘子壹樣,狠狠釘在自己的陣地上!”
和很多主旋律電影壹樣,《志願軍》試圖告訴大家的道理也是:
志願軍戰士的流血犧牲,就是無上光榮。
壹直以來,講述志願軍的影視劇太多,如何把老壹代都知道的故事拍出新意,又如何吸引新壹代來影院感悟歷史,是個難題。
如果第壹部還是從高維度著眼於大歷史和大情緒,那麼這壹次,陳凱歌直接把視角轉向時代的普通人。
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小人物最能共情。從小家到大家,情緒都能挑起觀眾的血脈覺醒。
但刀哥覺得,想要徹底突破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刻板印象,還得有兩劑關鍵的猛藥。
1.小細節也能有大共情
《志願軍2》沒有壹上來摁頭壹篇長篇大論的情懷輸出,而是聚焦在小人物,在國內戰爭失散多年的壹家人,好不容易團聚在壹起,就因為壹場新的戰爭,再度分別,而且壹家叁口共同參戰。
壹上來就讓很多觀眾揪心,但電影卻沒有刻意煽情。
因為陳凱歌壹向會用道具來隱晦象征情感,在《志願軍:存亡之戰》裡,也設計了好多這樣的小“心機”。
比如壹把鑰匙。辛柏青飾演的李默尹,離家的時候也會帶走家裡的鑰匙,代表著對家的思念,壹朵花,李想會在筆記本中夾了妹妹送的花,還讓全營戰士們壹起嗅花。
還有山果子,從“我可以吃壹顆你的山果子嗎?”到“我已經是壹個戰士了”,用小細節交代壹位戰士的成長。
句句不提家,但句句不離家,正是這樣有信念的人太多了,無論是近戰還是炮兵,最後甚至可以拖住超過3倍的精銳兵力以及5倍的火力幾乎壹個月的時間,將對方逼上談判桌。
從李默尹壹家的“小家”,到激蕩大時代的“大家”,就像陳凱歌說的,“不僅要有規模浩大的歷史長途,同時要融入人物個體的命運,只有當命運和史實交融在壹起的時候,才能夠產生非常巨大的爆炸力。”
2.靠“造假”也能有大情懷
歷史上的戰役,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只能在書本中了解到。
導演陳凱歌說,光看歷史資料都覺得特別驚險,戰士們爭分奪秒地建戰壕,從壹開始就阻止敵人的重武器發揮作用。
為此,電影在幕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就為了確保真實感。
早在第壹部,為了呈現宏大的戰爭場面,電影 1:1還原仿制了飛機,坦克等大型武器,還配備了叁萬多套服裝,還原了近百位偉人形象。
第贰部主要講的是第伍次戰役後期的鐵原阻擊戰。“造假”的陣仗只增不減,成百上千人用了叁個月,參與真實構築工事,建起上萬米的戰壕,連起來拾幾公裡、種類多達拾肆種以上的坑道。
而戰斗戲的拍攝,導演團隊自行設計坦克,而且為了達成現實中步坦炮協同的效果,直接動用了超過兩千人同時參演。
更關鍵的是,無論是9D環繞的真實戰爭武戲還是文戲,基本沒有壹點水分。
所以從視覺呈現上看,觀眾絕對不會出戲。
有小人物的細膩共鳴,也有極度還原歷史的震撼大場景,讓電影徹底征服了觀眾。
永遠被質疑“江郎才盡”,
為何能稱霸國慶檔?
今年,不僅是電影院,觀眾也太需要壹部好電影了。
表面上看,《志願軍2》能爆,是家國情懷在國慶檔這個“愛國”檔期,顯得尤為應景。
畢竟,過去國慶檔類似的爆款電影也不是沒有,比如以抗美援朝中的長津湖戰役為故事背景的《長津湖》,以57.75億票房拿下冠軍。
但主旋律不是永遠的免死金牌,志願軍第壹部在開播之前就因為營銷翻車過,票房不算太高,不僅如此,這些年,觀眾對主旋律電影也有了審美疲勞,票房滑鐵盧的不少。
沒想到,《志願軍2》卻在這個國慶檔意外翻身了。
很多人看完《志願軍2》,只有壹個感受:
大快人心。
從《長津湖》到《志願軍》,都是陳凱歌做導演,同壹個題材,同壹個檔期上映,甚至還沒上映就被人質疑“江郎才盡”。
很多人不明白,陳凱歌為啥樂此不疲地要拍《志願軍》?
那是因為,這壹段歷史實在是太苦了。
曾參與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鄭時文回憶起當年的戰役,強忍淚水說:“敵人壹天叁拾多萬發炮彈,陣地是屍骨成堆,炮火將地面犁了壹遍又壹遍,打成了人肉的‘醬缸’。”
曾經在幕後的記錄裡,陳凱歌聲音哽咽,“不能忘。”“我最害怕就是這些人被遺忘,這是我去拍《志願軍》叁部曲最大的動力。”
甚至他還說,這是他40年來拍攝得最苦的壹部電影。
那麼,如何把這麼苦的歷史拍出大快人心?
首先,劇情裡的小細節很戳心。
在很多人看來,主旋律與喜感往往是對立的。
但陳凱歌卻打破常規,比如朱亞文飾演的歸國武器專家吳本正,壹改曾經硬漢的人物形象,穿著大衣西裝、厚厚的眼鏡,承擔了本片中不少喜劇氛圍,發果子的苦中作樂,讓很多觀眾“前壹秒哭,後壹秒笑”。
其次,正因為苦,所以電影最後的勝利才更大快人心。
畢竟,戰士們面對的是擁有全世界最先進武器的9萬名美軍戰士,而自己則是落後的步槍、炮彈去對抗坦克、飛機。
肉與鐵的搏斗,在敵人看來,中國的志願軍就該早早投降才對。
然而中國志願軍們卻牢牢死守,哪怕死亡,也要守住。因為抗美援朝戰役如果失敗,將會發生什麼不言而喻。
好在,壹切的犧牲都沒有白費,“我們吃雪,為的是我們的後代不用吃雪”,最後的無線電信號擊潰美軍的心理防線,也拍出了專屬陳凱歌的中式浪漫。
畢竟,我們太需要這樣的電影提氣了。
國慶檔前夕,壹枚東風31AG洲際導彈也在網上刷屏。
壹飛12000公裡,跨越叁分之壹個地球,直接落入南太平洋,充分實現“使命必達”,甚至做到全球最強。
無論形式、風格怎麼變,永遠不變的,是中國人永遠追求更快更強的心。
就像《749局》的神秘機構,這對於電影來說,顯然又是壹個不缺流量的好題材。
但到底如何拍好中國人認可的大國故事,《志願軍2》也給同行們上了壹課:
明星為角色讓位,噱頭為專業讓位,小透明也能逆襲成冠軍。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