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7 | 來源: 自由亞洲 | 余傑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長城 | 字體: 小 中 大
中秋之夜,“雄關皓月,長城之約”北京長城文化節居庸關主會場活動在居庸關長城腳下盛大呈現; 圖為2023年國慶長城景區。
評論|余傑:長城再圖騰化,中國回到《河殤》批判的原點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又成中共洗腦口號
中秋之夜,“雄關皓月,長城之約”北京長城文化節居庸關主會場活動暨“居庸山月”中秋詩歌晚會在居庸關長城腳下盛大呈現。
中共官媒對此活動予以長篇報道,網上也有視訊播放。官媒報道說,本次晚會以“月滿居庸關,天涯共此時”為主題,包含雄關月韻、鄉關何處、山河共夢叁個篇章,共拾伍個節目。晚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情感核心,通過國風歌曲、少林武術、民族音樂、歷史故事、詩歌朗誦、器樂演奏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展示以“天下第壹雄關”居庸關長城為代表的“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築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
官媒更形容,晚會“以城牆投影秀開場,序幕拉開,音樂響起,激光精細地雕刻出居庸關的輪廓,隨後靜默的石磚復蘇,形成居庸關、山脈、明月等形態,將古老的長城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中國不是沒有現代科技,但在中國現代科技卻被用來炮制木乃伊和裹腳布。
官媒還總結說,晚會“以長城為媒介,以文化為紐帶,用富有時代感的視聽語言,向全球觀眾展現跨越千年時光蜿蜒而來的巍巍長城,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也就是說,中共重新將長城當做中國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物。
與晚會相配合的還有壹場文化沙龍,圍繞“關隘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主題,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作主旨發言。專家學者當然個個都對長城及其文化內涵贊不絕口。
1980年代,那個中國最接近民主自由的時代,電視政論片《河殤》破空而出,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破除代表蒙昧主義的黃河、黃土、龍和長城的圖騰地位。我就是被《河殤》啟蒙的壹代少年人之壹。我記得當時自己還是初中生,每天晚上與全家壹起熬夜觀看《河殤》——中宣部只允許央視在午夜時分這樣的“垃圾時間”播出,殊不知《河殤》仍然創下那個時代收視率的最高峰。
《河殤》中有壹段解說詞,對我而言簡直是振聾發聵:“有了城防,對外可以抵擋游牧民族的劫掠,對內則產生壹種凝聚力,把城內的人民壓向壹個權力核心。因此,誰修了長城,誰好像就擁有了長城以內的土地,山河與人民,長城也就成了他家的院牆。”也就是說,長城從來都是秦始皇的長城,而不是孟姜女的長城。
當年那些率先睜眼看世界的自由知識分子,要麼進監獄,要麼流亡異國他鄉。叁拾多年後的中國,又開始唱起了老調子——在“居庸山月”晚會上,專門安排了這樣壹個節目:“伍代長城守護人”深情寄語,教誨年輕壹代傳承並發揚“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精神。統治者最樂於看到的情形是:孟姜女不再哭長城,孟姜女也來膜拜長城。這樣,統治者才能放心大膽地在中國修築和增高第贰道長城——網上的長城(所謂的“防火牆”)。
中國的歷史是循環往復的,有時候,你以為已經向前推進了壹大段距離,但當你停下來定睛壹看,就突然發現,壹切都又回到了起點。你以為已經告別了毛澤東和文革,但毛澤東仍在天安門城樓上俯瞰著芸芸眾生,升級版的文革再度粉墨登場。你以為改革開放已經數拾年了,然而每個中國人的頭腦中,仍然還矗立著壹道牢不可破的長城。如果用已故香港作家倪匡的話來說就是:共產黨和以往不壹樣的地方,就和非洲的食人族壹樣,派很多子弟去英美留學,然後再回到非洲。現在的共產黨改穿西裝,用刀叉吃起人肉了。長城就是這場巨大的人肉宴席的壹道屏風。
甘願為奴的人民,把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