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5 | 来源: RFA自由亚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此外,罗斯还警告说,尽管政策强调透明和平等待遇,作为民营经济的一部分——外国企业可能在特定领域仍面临障碍。
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告诉本台:“除非中国愿意缩减国有部门,否则它无法促进私营部门的发展。这一提议与之前的许多提议一样,毫无价值。”
国企挤压民企生存空间
据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 100家最大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的市值份额从2021年年中的约55%的峰值缩减至今年6月底的仅33%,仅在三年内就下降了40% 以上。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份额从不到三分之一稳步上升至约 54%。此外,自2020年达到峰值以来,私营部门在《财富》全球50强榜单中中国最大公司的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近年来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数据反映出尽管中国当局在新冠疫情后重启经济,并发表了许多支持民营企业的言论和姿态,但私营部门仍未反弹。中国民营经济正在失去竞争力,尤其在优待国有企业的政策环境中,这种趋势可能进一步削弱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
上述报告作者之一、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韦隆(Nicolas Véron)告诉本台,建立民营信心很容易,但信心的重建需要时间。
“我认为仅仅说政府希望私营部门增强信心是不够的,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普遍不确定性已经削弱了信心。因此,新立法不会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他说:“简单来说,中国政权不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因此立法本身并不能发出强烈信号。发出信号的是政权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并没有强调商业环境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