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9 | 来源: VOA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香港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个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雨伞运动’,让那些对‘雨伞运动’不熟悉的人知道当时香港发生了什么事,告诉他们当时的香港市民和学生的诉求是什么,整个运动是如何开始和结束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把还怀揣着当年理想的人重聚在一起,大家思考香港以及中国的民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事务组织的发言人威尔·林(Will Lin)这样告诉美国之音,为什么他们在“雨伞运动”十周年的时候组织放映一部2016年的有关“雨伞运动”的纪录片。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世界各地的香港社团和关注香港的国际人权组织都在举办各种纪念“雨伞革命”十周年的活动。10月11日这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放映反映香港雨伞运动的纪录片《乱世备忘》来做纪念。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师生、伯克利市民、旧金山湾区各民主、人权组织成员在内的近百人参加了这次放映会,回忆“雨伞革命”,呼吁关注香港离散社群,为香港的未来继续抗争。
“雨伞革命”又称“雨伞运动”或“占领行动”,是指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争取普选的公民抗命运动。这次运动主要由香港年轻人主导策动,示威者自发占据多个主要干道进行静坐及游行,占领区包括金钟、中环、湾仔、铜锣湾、旺角等。
运动的主要象征是手持黄色的雨伞,源于示威者面对警方以胡椒喷雾驱散时使用雨伞抵挡,运动因此得名。此次运动以占领、包围、罢工、罢课、绝食、游行、抗议、静坐、公民抗命、网络行动等方式进行,共有120万人参与,占全香港人口的六分之一。雨伞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警方于12月清场。“雨伞革命”中有1088人被捕。这次运动是香港历史上第四大规模的公民抗命运动。
纪念“雨伞革命”,不停止“讲述自己的故事”
《乱世备忘》这部纪录片由香港青年导演陈梓桓导演。陈梓桓在这部纪录片里跟踪拍摄了数位参与雨伞运动的年轻人,拍摄他们参与运动的原因、在运动中的工作、思考、恐惧、担忧以及对于运动前途讨论与内心的挣扎。
《乱世备忘》是2016年金马奖纪录片提名作品,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展获得小川伸介赏,并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初选。
身在日本的陈梓桓导演在线上分享了他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以及他在雨伞运动中的经历。他说,现在再次展示这部影片非常重要,尤其是香港目前的局势恶化的时候。
陈梓桓说:“它提醒香港人曾经走上街头,渴望为民主而战。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这些抗争,忘记了这些事情。所以,我认为纪录片可以展示我们曾经为民主而奋斗的时刻……。”
他说,对于香港,讲述完整的故事变得非常重要,即使它只是一小部分。“无论你是在香港,还是移居他国,我想告诉大家,拒绝遗忘,不要停止讲述你们自己的故事。”陈梓桓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事务组织的发言人威尔·林当年每个星期都会去旺角见证那里的学生抗议。他说,当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是如何去践行公民抗命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犯法,但是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想跟政府表达我们要争取争真普选的决心。‘雨伞运动’是非常悲壮的。”
香港《文汇报》前副总编辑程翔也是“雨伞运动”的参与者,他后来移民到洛杉矶。他接受了美国之音时说,“雨伞运动”让他最为感动是“连侬墙”。“它反映了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层的香港人关于民主的心声和诉求,向强暴的政权说不。”
“连侬墙”指的是2014年香港“雨伞革命”和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期间所产生的粘贴标语讯息等的民主拼接墙。当时,在香港的很多行人天桥、火车站、大学里都有“连侬墙”。
他还谈到了“雨伞革命”中让他感到的另一幕。“年轻人抗议、静坐、露营在帐篷中,非常有秩序。‘占中三子’最终按原计划去警局自首。参与雨伞运动的年轻人也做好了被捕的心理准备。那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年轻人一个个自愿坐在地上,等香港警察来抓人。很感动。”
程翔提到的“占中三子”指的当时发起“雨伞运动”的香港大学法律学者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者陈健民与牧师朱耀明。
曾是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被北京市公安局通缉的21名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中国人权执行主任周锋锁2014年10月底到11月初,“雨伞运动”期间去了香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说,“雨伞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是公民抗命运的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成功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