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29 | 來源: 印象與邏輯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美國,提到左派報紙,《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穩居前兩位。從1976年起,華郵幾乎每次都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然而,亞馬遜創始人、《華盛頓郵報》幕後大佬傑夫·貝索斯突然“急刹車”,下令撤回支持哈裡斯的社論,宣布此次選舉中不支持任何候選人,並將在未來保持“中立”。郵報CEO威廉·劉易斯更是鄭重聲明:“作為世界最重要國家首都的報紙,我們的職責是保持獨立。”
貝索斯在專欄中為《華盛頓郵報》在2024年大選中保持“中立”的決定辯護,稱此舉是為了重建公眾對媒體的信任。他引用蓋洛普數據指出,美國人對媒體的信任度已降至低谷,甚至低於國會,稱:“我們的職業已成為最不可信的職業,顯然我們做的並未奏效。”
貝索斯認為,報紙的立場“不會影響選舉結果”,反而容易“引發偏見”。他強調,停止支持總統候選人是“有原則的決定,是正確的決定”,並承認:“僅僅拒絕支持候選人不足以顯著提升信任度,但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壹步。我們本該更早采取行動,遠離選舉的情緒。”
貝索斯否認該決定涉及任何“利益交換”,並澄清他在宣布決定當天與前總統川普的會面僅是“巧合”,稱“這與報紙的中立立場毫無關聯,任何相反說法都是錯誤的。”
然而,這壹決定帶來了不小的反響。據NPR報道,自上周伍以來,《華盛頓郵報》已流失超過20萬訂閱用戶,不少自由派讀者對不再支持哈裡斯的決定表示憤怒,多位編輯因此辭職。華郵工會和員工對此表示抗議,認為貝索斯的決定損害了報紙的核心價值。
盡管《華盛頓郵報》因不再支持哈裡斯而流失大量訂閱者,但對貝索斯個人影響不大。作為億萬富翁,他並不依賴訂閱收入維持報紙運營。對他而言,華郵更像是壹種影響力的載體,而非主要盈利來源。他的這番“中立”姿態表明,他不願讓《華盛頓郵報》淪為民主黨的喉舌,尤其在民眾對媒體信任度日益下降的背景下,他更傾向於打造壹個超越黨派的獨立品牌,以保持和擴大在公共輿論中的話語權。
貝索斯此舉顯現出壹種戰略轉向:在選舉極度對立的時代,他選擇從兩極化的政治對話中抽身,讓《華盛頓郵報》走出傳統立場,為未來打造壹個更獨立的形象。這壹決定不僅是對讀者的回應,更是對媒體生態的反思,意在為報紙創造新的定位和影響力,以應對公眾對新聞媒體日漸失望的情緒。
福布斯排行榜上的美國叁大富豪的操作頗具看點:馬斯克公開力挺川普,扎克伯格發布“懺悔錄”反思自己平台的影響,而貝索斯公開聲明,打出壹張“中立”牌。這波操作究竟傳遞了什麼信號?
以下是貝索斯周壹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觀點社論:
殘酷的事實:美國人不信任新聞媒體
”在關於信任和聲譽的年度公眾調查中,記者和媒體常常位居末尾,通常僅略高於國會。然而,今年的蓋洛普民調顯示,我們的信任度竟然低於國會。這表明我們的行業如今成為了最不被信任的職業,我們顯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
讓我打個比方。投票機需要滿足兩個要求:首先,它們必須准確地計票;其次,人們必須相信它們是准確的。這第贰點與第壹點不同,但同樣重要。
新聞媒體也是如此。我們不僅要准確,還要讓公眾相信我們的准確性。遺憾的是,我們在第贰點上失敗了。多數人認為媒體有偏見。那些看不到這壹點的人對現實關注不夠,而那些忽視現實的人終將失敗。現實是壹個不敗的冠軍。將我們信譽的長期下滑歸咎於他人是壹種無效的受害者心態,抱怨不是解決之道。我們必須專注於自身可控的因素,以提高我們的信譽。
事實上,媒體對總統的支持並不會影響選舉結果。沒有壹個賓夕法尼亞州的搖擺選民會說:“我支持某家報紙的立場。”這樣的情況絕不會發生。媒體支持候選人實際上會導致偏見,削弱獨立性。終止支持是壹個有原則的決定,也是正確的決定。1933年至1946年擔任《華盛頓郵報》出版商的尤金·邁耶持有相同觀點,並且他是正確的。盡管拒絕支持候選人不足以迅速提升我們的信任度,但這是邁向正確方向的有意義的壹步。我希望我們更早就做出這壹改變,遠離選舉的情緒。之前的支持決定是缺乏充分計劃的,而非某種刻意的策略。
此外,我想明確表示,這壹決定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換條件。沒有競選團隊或候選人被咨詢或告知此決定。此決定完全是我們內部做出的。碰巧在宣布該決定的當天,我旗下藍色起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夫·林普會見了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得知此事時,我感到無奈,因為這會給那些質疑我們動機的人提供“彈藥”。然而,事實是我事先並不知情,甚至連林普也不知情,這次會面是在當天早上臨時安排的。這與我們的決定無關,任何相反的說法都是不實的。
從表面上看,我可能並非《華盛頓郵報》的理想所有者。每天,亞馬遜的高管、藍色起源的高管,或者我所擁有或投資的其他慈善機構和公司的人員都會與政府官員接觸。我曾經寫過,《華盛頓郵報》對我而言是壹個“復雜化因素”。這確實如此,但事實也證明,我本身同樣是《華盛頓郵報》的復雜因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