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30 | 来源: 中国慈善家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多位重病患儿家长向《中国慈善家》表示,近年来他们筹款越来越难,尤其是去年儿慈会9958项目出问题之后,筹款渠道变窄了,于是一些家长将目光转向短视频平台。
“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家长,智能手机都没有玩明白,短视频就更不会了,需要有人帮忙。”患儿家长王先生说,病房里经常会有运营人员找到家长,表示可以代运营视频账号,“爱心款五五分成”。
王先生接受了一位运营人员的建议,开设了自己的视频账号。为了逃避平台的监管,账号的注册信息都是王先生自己的,但账号交给对方运营。王先生根据对方指定的拍摄内容,每天都会拍摄一些孩子在医院的日常生活发给对方,剪辑后再配上文字发布。
“有些文字是有夸大的成分,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基本事实没问题,为了筹款,我们也没抱怨什么。”王先生说,运营一个月后,王先生的微信收到近1万元的捐款。但好景不长,运营人员有一天告诉王先生,账号被平台限流了。
“对一些求助类的账号,我们肯定会严格监管。”平台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之所以对王先生的账号限流,是因为根据后台数据,平台方怀疑不是王先生本人运营。
关于抽成,运营方和患儿家长一般只有“君子协议”,不会签订书面合同。王先生表示,虽然是君子协议,但自己都会按月将收到的爱心款的一半给对方,“因为这个视频账号是我自己来运营的话,可能都筹不到一分钱。”
在大量的卖惨剧情在网络上泛滥之后,真真假假的需求被混淆,公众的爱心也被稀释了。“这两年我们遇到的求助者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关注度降低了。网友主要怀疑事情的真实性,热度一上来,就有人怀疑你是炒作带货。”有11年经验的大病救助志愿者薛飞告诉《中国慈善家》。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救救我的孩子”,出现多个类似账号。
薛飞指出,更严重的问题是,就算求助者自己各方面都做到规范合理,但在目前这种社会氛围中,他们要得到更多的公众关注,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要更多地自我证明,才能筹到钱。因为缺少正规公益慈善机构的支持,一些求助者在收获一定关注度后,也往往会被黑灰产围猎。
经常会有一些大病求助者向薛飞反映,有运营团队联系自己,声称可以帮助策划“热点”来达到筹款的目的。而几乎所有这种“策划”背后,一定会有灰色的手续费、提成、打赏、带货等等。
被践踏的公益伦理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在接受《中国慈善家》记者采访时表示,卖惨是利用了受益人或弱势群体,让他们相对处境变得更差,以此来获得流量。困境家庭是为了获得筹款,想用卖惨的手段达到目的,已经偏离了公益的初心,也违背了公益伦理。
有观点认为,只要最终能帮到受益人,为考虑传播效果使用一些夸大和渲染情绪的笔法,无伤大雅。
对这种观点,贾西津认为并不可取。“虚假摆拍是把公益当生意,利用了民众的善心。”贾西津说,摆拍也会伤害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信任,用摆拍的信息获得同情,会动摇和消耗公众参与公益的根基。
而如果视频内容为造假,就已经涉嫌违法,属于诈骗行为。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表示,如果视频博主虚构事实,摆拍造假,并通过公开网络传播寻求打赏带货,博取社会不特定人群的同情,符合诈骗犯罪主要特征。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人因编造、摆拍卖惨视频受到法律的惩罚。最近的一个案例是,网络主播“小小努力生活”肖某将自己的母亲包装成养母,杜撰自己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母捡回家养大,如今带着养母艰难度日的剧情后,直播间流量猛涨,打赏不断,主页店铺商品销量飙升。9月4日,肖某以及其3名同伙在直播期间,被沈阳市公安局沈北分局民警当场羁押。-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