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31 | 来源: 潘幸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于是,她在这段婚姻里,继续去创造一段共生关系,复制母亲的生活,把奉献作为人生的全部。
这样的她,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感极低,她渴望物质来满足欲望,可是自己早已把自己一步步架在了道德高地,她没办法直面欲望,她一边想索取,一边又觉得自己不配索取。
同时,她没办法好好爱自己,对自我价值丧失的委屈、否定和忽视会慢慢累积,她拼命通过牺牲和付出来让李行亮爱自己,来缓解自己无意识的不安全感,但她的索爱方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牺牲式的爱就等同于控制,是一味的否定和指责,是毫无边界可言的。
即便李行亮承受着巨大的情感依附压力,在情绪劳动的部分依旧给予她超出常人的价值,但她仍感不幸福,这就是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受害者心态。
他俩看似相爱,实则链接是断裂的,李行亮拼了命地讨好、示弱,只为缓解深层对母亲的愧疚感,麦麦疯狂地付出,只为让自己更好沉浸在所谓“贤妻良母”的角色中,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边付出边压抑。
这种共生是绞杀,就是鬼打墙,两人都在围着自己的墙体兜圈圈,根本没走出来,一直都在消耗,维持着这外人看起来的“恩爱”。
二、共生绞杀常见的特征
共生绞杀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控制一方有什么常见的表现?
(1)没有边界感。过度干涉对方,忽视对方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强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规则去生活,在重大抉择上,必须听ta的。
(2)缺乏安全感。不敢直视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爱人要不断爱ta、认可ta、给予ta棒棒糖,ta内心存在无限的黑洞,需要从身边人源源不断获取能量。
(3)“坏客体”的投射。很容意把自己人格中无法接受或者压抑的阴影,投射到爱人身上, 结果就是常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无法忍受的缺点。
(4)受害者心态。认为自己一切的不开心和不幸福,都是爱人造成的,所以总在批判、指责和抱怨。
(5)要求对方尽可能和自己“完全一样”。想尽办法要让爱人按照自己设置的轨道去生活,甚至有极端者还会以死相逼,这就是ta们的“自我感”和“共生感”受到了威胁。
这种病态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控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界的模糊不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深层的心理入侵,而这样的关系模式特别容易被复制。
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绞杀着孩子的独立人格,渐渐地,孩子就会把母亲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