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1 | 来源: 印象与逻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拜登 | 字体: 小 中 大
举个例子,2020年,著名小说家J.K.罗琳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性别议题的看法而遭到大量左派人士的抵制,甚至有出版社取消了她的出版合作。这种对异见者的压制不仅削弱了左派“包容”的形象,也令很多普通选民感到担忧:如果表达不同意见会受到如此激烈的打击,那么言论自由是否还能得到保障?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一项调查,超过50%的美国人认为取消文化已成社会问题,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取消”他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拜登的“垃圾”言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的取消文化——将反对者标签化、边缘化,实际上是一种舆论打压。
精英政策与基层民众的脱节
拜登的“垃圾”言论还反映了左派精英政策与普通民众需求的严重脱节。左派推行的许多政策,从环保到身份政治,再到社会正义议题,在精英群体中获得高度认同,但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却常常令普通选民不满。
以环保政策为例,拜登政府推动了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主张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转向可再生能源。这种政策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却给许多传统能源行业的工人带来了冲击。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自2021年以来,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工作岗位减少了近10%,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中低收入群体。
此外,身份政治的偏向也加剧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裂痕。左派通常倡导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多元化,但他们的包容却常常带有选择性。左派的多元化议题只关注特定少数群体的权益,却忽视了其他群体的声音。例如,许多保守派选民认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或家庭价值观往往被左派精英排斥,甚至被指责为“不包容”或“守旧”。
这种选择性的包容态度,导致部分民众觉得自己被边缘化。拜登的“垃圾”言论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感受:当左派只包容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群时,保守派选民自然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包容”之外。
精英的封闭“信息茧房”
左派精英的“信息茧房”现象在近年来愈加明显。自20世纪末以来,左派精英逐渐与主流媒体、大科技公司和娱乐产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和话语联盟。在这种信息闭环中,左派精英的观点在媒体上被不断放大,异见者的声音则被削弱甚至压制。
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移民、环保等议题的右派言论常常被删帖或限制传播,而左派言论则很少受到类似审查。这种信息控制机制不仅强化了左派的道德立场,还让左派精英更加难以理解异见者的需求和困惑。“华尔街日报”在202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超过80%的共和党选民认为社交媒体审查存在偏向性。
拜登的“垃圾”言论可以看作是这种信息茧房的产物。在精英的话语环境中,左派人士很少接触到异见者的真实需求,自然也缺乏同情和理解。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自负感,使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代表,而反对者只是“道德障碍”。
传统信仰的边缘化
左派精英的政策不仅对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冲击,还对传统信仰形成了挑战。近年来,左派在性别、种族等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激进,试图通过公共政策的方式推动多元化。但在一些宗教团体看来,这种激进政策忽视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
例如,在性别平等政策上,左派大力推行性别中立设施,但却很少考虑宗教团体的立场。许多宗教信仰者认为,这种政策违背了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持反对态度。然而,左派精英通常将这些传统信仰视为顽固或落后,而非给予平等的关注。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宗教选民认为左派的多元化政策对其信仰构成了威胁。
拜登的“垃圾”言论正体现了这种态度:他将川普支持者贴上“落后”标签,忽视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想维护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传统信仰的忽视进一步加深了左派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使选民感到自己被系统性地排斥在“进步”议题之外。
选择性宽容的双重标准
左派精英倡导包容,但这种包容往往具有双重标准。他们对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群体展现出宽容,而对持不同意见者则采取排斥、取消甚至打压的态度。拜登将川普支持者称为“垃圾”,正是这种选择性包容的表现。
许多选民因此认为,左派的包容只适用于符合其标准的人,而对异见者则不留情面。这种选择性包容不仅削弱了左派“包容”形象的说服力,还让异见者感到自己被系统性地排斥。202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5%的美国人认为左派的包容是精英特权,而非真正的社会宽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