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2 | 来源: 地道风物 | 有2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隆里古城将贵州的屯堡文化保留完好,时至如今还能看到数百年前金戈铁马的影子。摄影/杨爽
因当年军事需要,支撑这座军事城堡的骨架是“三街六巷九院子”,“三街六巷”又衍生出二十多条街巷,所有的街巷交叉时,都构成“丁”字形,城中街巷转弯抹角,错纵复杂,构成明通暗阻、虚实结合的城防体系。这“古风”的后面,其实埋伏着许多锋锐的细节。
但到现在,更多人看到的,是那满街的鹅卵石,被镶嵌成古铜钱等吉祥图案,与古民居门楣上彰显家族声望的“郡口”互为映衬,加上家家户户门前张挂的仿古花灯,呈现出的让人心动的气韵。而主街和深巷里的街面上,那些鹅卵石排列有序,恰似一队队迁徙的游鱼。徜徉于古意氤氲的街巷中,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真有种穿越了时空的快意。
古城有着许多徽派建筑,诉说着这里的根源。摄影/陆宇堃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军屯生态文化博物馆,隆里古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是隆里人生生不息的族群文化记忆,正是这种慢板的乡愁,成就了隆里古城今天的辉煌。
600年的无乡之旅 让这里成为贵州最“江南”的地方
整个隆里文化中,核心是对故乡的精神寻求,这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中就很容易感受到。在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交界的纵横几百里、以高山“花苗”为主的山区中,王姓、胡姓、姚姓、陶姓等隆里后裔一样保存着汉文化的习俗,操着与当今隆里人一样的口音。
现在,这些散落大山中的隆里后人年年来隆里祭祖,而隆里人却又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根。
寻根,是古城居民世代不忘的乡愁。摄影/陆宇堃
这里是一个鲜活着乡愁记忆的地方。现在的古城居民,是明代洪武时期朝廷派驻此地的军人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安徽、江西、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等九省,从明代洪武初年的一次远征开始,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子孙便开始了生命的无乡之旅。六百多年来,隆里人顽强地传承着祖居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包括蕴含着江南文化气息的语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