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3 | 来源: 日新说Copernicium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大选 | 字体: 小 中 大
Amber:美国的年轻人确实比老一辈更自由、更包容一些。具体情况还是要看个体,因为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声音,这方面中国也是一样的,有些年轻人非常支持川普,也有些人非常反对。
我认为我们都活在信息茧房中,我所接触的信息也受到个人观念的影响——如果我看到不喜欢的内容会刷掉。因此,我只能用我身边的具体案例来说。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例子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而只是个体的观察。
我们学校的学生背景非常多元,自称是身份认同方面最多样化的学校之一。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并不是纯白人,他们的父母可能来自韩国或柬埔寨,还有些朋友成长于同性恋家长的家庭。我自己虽然在美国成长,但持有其他国家的国籍。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全球化的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里,找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反而比找到有外国背景的同学更难。我觉得我身边的年轻人对全球化的接受度很高,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些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同学。我认为这种情况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即便同龄人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差异也很大,这也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年轻一代与老一代的政治立场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要看老一代在个体教育中的投入和影响有多大。
阿K:现今美国的教育中,是如何描述自身的世界角色的?
Amber:首先,我需要说明,我的观点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我所就读的高中和大学政治立场都比较偏左。我们的大学政治课内容反主流叙事,老师非常反对民族主义,经常带我们阅读反殖民主义和少数族裔相关的文章。例如,我们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指出,美国不仅是从英国殖民中独立的国家,也是通过对土着美洲人的殖民而建立的。
在我的校园里,关于“美国就是世界霸权”的表述不多见。经济课上,我们可能会客观描述美国GDP的领先地位,有时同学会开玩笑说“Go America”,但这与支持喜欢的球队赢球的心态差不多,并不代表一种严肃的国家主义情感,不如说更像调侃。事实上,许多同学反对霸权主义倾向,这显然也与学校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高中时的氛围也类似,我们在美国历史课上更多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历史。我们不仅学习重大历史事件,还会探讨背后的故事,例如,我们讨论太平洋铁路竣工时,会关注中国移民的贡献,会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工程背后的华人血泪。
阿K:中国是否被置于政治讨论的核心?还是说更常提及的是其他国家?
Amber:在经济课上,由于中美两国GDP竞争的关系,我们难免会提到中国,同学们也会对此发表一些看法。然而,我个人认为这些讨论未必带有恶意。我必须承认,民族主义者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但相比之下,在美国体会到的这些民族主义没有一些媒体所臆想的那么强烈。
在历史课上,也会有关于中国的讨论。我只能说部分同学确实存在偏见,但老师在引导学生时做得很好。我们高中有一门中国历史课,讲授鸦片战争等事件时,会将中国置于被侵略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而非延续传统“东亚病夫”的叙事,同时,我们也会反思美国历史上的反华浪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