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3 | 来源: 网络 | 有2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989年11月14日,苏联发表了《关于承认对各民族进行强制迁移的迫害行为为非法和犯罪并保障这些民族权利》的声明,明确指出:“对任何民族进行强制迁移是极其严重的罪行”。
当时的中国东北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
过了海参崴,
便把话来改,
大的巴利稍,
小的卜勒甩。
“巴利稍”是俄语“大”的音译,而“卜勒甩”则是俄语“小”的音译。
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可能显得陌生,但在俄罗斯文化中却非常常见。
它们代表着大小、长短等概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这些词汇被用在特定的语境中时,它们的含义就变得丰富起来。
比如,“巴利稍”可以表示一个物体或者人的大小程度,而“卜勒甩”则可以用来描述某种事物的微小之处。
这些词汇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方式,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过了海参崴,就要说俄语了。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和交流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暗示着海参崴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海参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割舍的领土,其地位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9月7日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得以明确确认。
这一条约首次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使用了“中国”一词,将海参崴划归中国版图,体现了中俄之间对边界问题的正式界定。可以说,这是一切中俄领土关系的基础,一切脱离甚至颠覆这一条约的行为,都是非法的。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4月16日,随着《瑷珲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不得不割让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被置于中俄共管之下。
《瑷珲条约》的后续确认则在两年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完成。然而这个条约,从头到尾,都是非法的。任何对这种非法条约的承认,也不具备永远的法律效力,因为没有人有资格代表子孙放弃祖宗的遗产!
俄国随后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以此彰显其向东扩张的野心。然而,每一个有良知,有历史记忆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东北人,永远只会把用那片土地本来的名字称呼她“海参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