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4 | 来源: 美国之音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一些地方配合政府政策,展现积极的态度,纷纷出台各种财政补贴方案。山西吕梁民政局公告,自2025年1月1日起,给予35岁前结婚的女性1500元的结婚奖励,且生育一、二、三孩的家庭可分别获得人民币2000元、5000元、8000元的生育补贴。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10月25日出台文件,表示对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生育奖励7000元、13000元人民币,并对生育后三年内在上犹县购房的,分别给予1万元和2万元的住房补贴。产假优待则从188天增加到218天,并可享受在岗期间的工资、绩效与福利待遇等。
教育、住房支出高
但这些看似优惠的措施,在中国女性的眼里,却并不怎么具有吸引力。来自南京的马女士今年39岁,育有一个4岁的孩子。她对美国之音说,她不会想生第二胎或第三胎了,因为小孩的教育支出很高,政府的奖励措施一点也提不起她的兴趣。
她表示,中国的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不希望输在起跑点,所以基本上每一个家长都会给孩子补习,英文是一定要补的,其他的像是音乐类的,男生通常会学小提琴,女生学钢琴、古筝,还会去学至少一项体育,像是游泳、兵乓球或羽毛球,而舞蹈、散打(类似武术、功夫)也有很多小孩在上,“补四科是最基本的,而且都是在学龄前就送进去了。”
马女士说,以一堂课一小时差不多落在100块人民币来计算,各科一个礼拜至少一堂的话,有些还会有两堂,代表一个月光是补习费就要将近2千块钱人民币。一个孩子尚且如此,如果生三个,达到政府所谓的三孩目标的话,每个月光是补习就要至少6000元,尚不包括幼儿园学费、旅游娱乐等,对一个家庭来讲,是很大的负担。
她表示,孩子的接送、照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很多都是一胎化下的父母,代表一个家庭要抚养四个老人,再加上小孩,压力真的很大,“现在几乎没有生三个了,基本上一个就好”。
40岁、在广州从事传媒工作的徐女士,则是立志跟先生当不生孩子的“丁克族”。她也对美国之音说,在中国培育孩子的费用太贵,自己负担不起“天价幼儿园”。另一个问题是住房,尽管中国官方一直倡导划分片区、就近入学,但“学区房”的问题始终无法根治,一些有比较好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学校,也就是所谓的重点小学,其附近的房价就变得非常高,“天价学区房”也应运而生,所以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首先要花大钱去买一个非常昂贵的房子,而在孩子长大后,走入社会恋爱结婚,有房有车成了必备的条件,又是另外一笔很大的开销。
不想被孩子束缚
徐女士说,过去中国人的观念是“养儿防老”,但现在的世代已经不会这样想,包括她自己也是。她认为,生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既然不能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在内卷的竞争压力下过上“人上人”的生活,那干脆不要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徐女士还补充道,她现在自己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比较想要轻松自在地过日子,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想要买什么就买什么,想要去旅游就去旅游,不想被孩子束缚。
中国过去长期实行一胎化政策,当年在计划生育推行之初,晚婚视为是减少生育的首要举措,因此,当代中国若想恢复生育的活力,自然也要从鼓励适时婚配开始。然而,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单身人口超过2.4亿,到2024年底,很可能会变成3亿,差不多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单身。
中国民政部11月1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结婚的夫妻共474.7万对,比去年同比减少94.3万对。
住在上海、38岁未婚的张小姐告诉美国之音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并不好,她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外面租房的租金又高,疫情后担心工作不保都已经来不及了,实在是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约会。而且结婚的话,男方必须准备好房子,上海的房价又很贵,年轻人根本买不起,“哪敢结婚,结婚了又哪敢生育?”
她说,中国各种荒腔走板的事情很多,催生是非常蠢的动作,“别的事国家拿捏,但我老百姓不犯法,生育与否是我自己的事,外人干预不了,就是这样!”
社会转型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卢宸纬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的低生育率现象经历了从政府强加的一胎化政策,逐渐演变为如今“不敢生”与“不愿生”双缺的内生性问题。这一转变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中国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女性性别价值观的转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