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9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新生儿数量不足,导致产科形势严峻。
程医生说,她所在的市级妇幼医院是当地孕产妇的首选去处,但依然能感受到“来访业务量逐渐下降,显出颓势”。
在与中国媒体《澎湃》的对谈中,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表示即便在专门服务孕产妇的妇幼保健院,一些地区的业务量也已经下降了50%到60%,过半业务量的流失会导致“发不出绩效奖金,也留不住医生们”。
今年2月,他在微博上公开发文,呼吁“救救产科”,这条收获两千六百多条转发、且逐渐引起“破圈讨论”的帖文,陈述了部门调整导致有资历的产科主任被迫转型、新入行人数不够、产科地位不被承认等一系列难题,而新生儿的逐年减少是压垮产科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今年初起也逐渐停止产科业务。 2017年,赣州市迎来14.4万新生儿,但去年已跌到6.36万。
但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袁石海在接受多家中国媒体访问时表示,去年全院分娩量已下降到只有45人,院长助理魏小微解释称这意味着平均每周只有不到1位产妇来医院生产,但产科却要为此维持10多名医护人员。
定南南方中西结合医院的遇冷不是少数,根据中国媒体已经披露的报导,产科“关停潮”影响的医院以中医院、乡镇医疗机构为首。
程医生表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孕产妇在生育问题上更信任全面的综合大医院,或者专业的妇幼,总业务量下降的情况下,中医院和乡镇医疗机构一定是最早受影响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多家媒体在2023年末即已收到政府禁令,将“产科关停”相关议题提上红线,不允许触碰或报导,这导致相关新闻和数据缺失,仅有寥寥几条一经发出、即引起公众广泛讨论的碎片报导,中国产科关停的具体数据也无从得知。
三甲等综合类医院也不能逃过“关停”危机。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但今年3月11日起,该院也已停止产科服务。副院长周观林对媒体表示,平时医院产科住院病人只有个位数,医护人员则有十来位,妇产科成立以来,每年稳定亏损300万元。
为了应对“产科关停潮”,中国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在今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必须有2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30万以下的县市起码要有1家公立医疗机构。
这项通告也特别提到,产科医护的薪酬不得低于医院的薪酬平均水平,且“严禁向产科和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产科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勾”。
尴尬的产科地位
中国卫健委提出的关于产科医护收入的通知和产科在医院的尴尬地位直接相关。
程医生对BBC中文表示,以她的工资结构为例,尽管由于规定不便详细展开,但“绩效”是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皆是这样。
“但今年5月起,我的绩效就已经发不出来了,四月的绩效到现在都没发,”程医生这样说。“工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离谱地低,不是只有我低,大家都低。”
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科医师的收入都普遍低于其它科室。在中国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中仅有不到20%来自固定收入,其它均来自绩效,和业务量直接挂勾,目前这个情形下,产科医生的收入是稳步走低的。
享受地方拨款兜底的公立医院尚且如此,完全依赖业务量的私立妇产医院更是深陷囹圄。根据中国媒体报导,私立妇产医院曾风光一时,2003年到2014年间,民营妇产专科医院从23家扩展到460家,其龙头企业和美医疗更是在2015年于港交所挂牌上市。
但随着中国新生儿数量逐年下跌,市场快速缩水,和美医疗2021年退市,上海艾尔贝佳、长沙百佳玛丽亚医院等因经营状况较差、陆续关停。
“一家医院的决策投资周期至少3至5年,二胎放开后的一个周期内,大家赌需求量会上涨,所以加大了投入。结果,医院分娩量越来越少,业绩下滑,无法保证员工薪资,医生流失,运营状况越来越差,”段涛对媒体这样分析。
此外,在综合性医院内部,产科也处在一个“尴尬位置”。
先前在上海某顶尖医院规培的医学生丁女士表示,产科在该院向来热闹,也是上海市民在生育业务上最为信赖的医疗机构之一。但外界的高声望并不影响医院内部仍以学术技术创新研发来限制产科发展和资源。-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