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09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16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并在2021年开放了三胎生育政策。过去几年里,鼓励生育政策在各地层出不穷,一些省市选择直接发钱刺激生育,婚育主题的策展活动近年来也逐渐增加。
这样的刺激政策有一定效果,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二孩及以上在所有新生儿里占比达到58%,2019年达59.5%。
但二胎带来的红利也很快消失。
程医生回忆,在二胎开放后,她所在的妇幼保健院一个病区就容纳了70多位孕产妇,短短几年过去,如今这个数字“早已是对半砍”。
她感叹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时代的焦点”,因为生育过程的焦虑、新生儿数量的焦虑都诚实地集中呈现在这里。
在上海一个培训中心,妇女们拿着塑料娃娃参加月子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课程。
五家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医院的产科医护对BBC中文表示,产科当下能承接的业务里,最传统的“适龄”且婚育的比例在逐步下降,高龄、高危险产妇是主要孕妇群体,然后是堕胎、流产等业务,随后才是常规产检和分娩。
高龄高危险产妇居多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多孩政策逐步放开直接挂钩。
2023年起,浙江省温州市、福建省莆田市、广西省来宾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地都相继有医院宣布关停或合并产科,丁女士表示这和疫情带来的人员再分布有关。
“以上海为例,外来务工人口曾是上海贡献分娩量的主力军,疫情后回到原籍,上海的生育率就要降低了。”
程医生说自己对于生育率走低这件事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她所在的产业学科因此进入寒冬,另一方面是她每天都要面对由于性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对孕产妇不甚友善的就医病患。她坦言,能看到政府大力推广生育政策,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也很明显。
“你看看诊室门口排队的孕妇,有的还是未成年,有的是意外怀孕,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家庭纠纷,你能直接感受到这里对孕妇不友好、对女性不友好,这样的社会是不会、也不应该迎来它想要的很多小孩的,”程医生这样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科陷入困境后,产业下端紧随其后的月嫂、幼教业也即将迎来寒冬,未雨绸缪的相关讨论也逐渐点燃中国社群媒体。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带来的社会阵痛正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每个产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