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11-09 | News by: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对任何咨询师来说,保密突破都是非常困难、需要谨慎对待的事。”七七说,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高校咨询师分享伦理与学校规则相冲突时的痛苦。
王昊提到,休学前的最后一次心理咨询时,他的咨询师哭了,“以为告诉你父母可以帮到你”,咨询师抱歉地向王昊说。王昊休学和复学期间,她都会定期发信息询问王昊的近况,但王昊拒绝沟通,最终拉黑了咨询师。
03
高校心理咨询,是包扎还是疗伤
高校心理咨询一开始就被设置在学校行政体系之内,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尽管预警机制建立的初心是为了更好沟通学校、家庭与社会(医疗),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迅速采取行动,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但在这一体系下,咨询与预警的结合必然需要让渡一定的隐私性,保密突破的范围也就会随着各高校监控预警的方式变化。
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干预系统越健全,他们越感到担忧。监测、教育、咨询、干预难以分离的高校心理健康体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待被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被倾听的个体。
从入学做的第一份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开始,有些学生就觉得自己在被“监控”。全校线上心理测评之后,就读于武汉某高校的李山收到了线下咨询的邀请,学校的说法是“随机抽取”,李山并没有多想。
咨询师的问题非常基础,无非是成长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大学生活是否适应等,李山觉得他们的聊天“比较开心”,她向咨询师提到初高中的抑郁情绪,也向她解释自己现在状态很好,咨询师“附和”了她的话。
《女心理师》剧照
咨询只进行了一次,当李山觉得一切都过去了的时候,她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被学校判定为“心理问题三级”,列入了预警名单,辅导员会根据这个名单定期找人谈话。李山感觉到被监控的恐慌,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
求助帖得到了许多回应,同学纷纷“告诫”新生,不要再心理测评中说真话,一旦表现出情绪风险,就落入了监控中,辅导员将不断找人谈话,麻烦会一件件找上门。学生们在心理测评中扮演着非常健康的角色。
七七告诉南风窗,她所在的高校也存在心理预警名单,“当学生达到了保密突破的标准,比如产生伤害自己的想法时,需要院系给一些日常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就会将他登记进关注名单。”
但七七也表示,在她所在的高校,同学们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这个名单只在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内部流通,并不会影响学生社交与工作,更不会被记录进档案。
预警系统“涵盖”学校-院系-班级-个人,除了辅导员和咨询师,一些学校还会设置心理委员,他们可以看见预警名单,以便更好的留意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但在很多学生看来,心理委员的特殊照顾反而是难以接受的“监控”或“怜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