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11-09 | News by: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年少日记》剧照
王昊曾经的朋友就是班里的心理委员,在得知王昊去咨询后,他们的关系就变形了,“他会莫名其妙地跑到我的面前,阴阳怪气地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或者以强者的身份来‘照顾’作为弱者的我,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王昊说,这位朋友对他态度的变化,是他在学校感到最难过的时刻。
高校心理健康系统对本就敏感焦虑的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由辅导员、咨询师和共同编织的网,他们的情绪问题并不能在其中得到缓解,只会被当成问题进行监管和“处理”。
在西南地区某高校心理中心任职的林正认为,预警系统的设置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规模无法承载学生的需求,许多学生的情绪问题单靠有限的心理咨询无法解决。“这并不全是因为高校心理咨询建设的不完善,而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的缺席,学生很难向外寻求帮助,需求只能浓缩在学校。”林正说。
林正在心理中心工作已经超过十年,他提到高校咨询师面临的压力,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然而一旦问题爆发,社会总是倒追责任,最先归罪的就是学校心理工作。但无论是学校功能还是设施条件,高校心理咨询很难关注、支持到每位来访者。“心理性的工作,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建立关系,需要一个足够安全、足够包容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维护,但现在的压力往往只集中在咨询师身上。
由于资源有限,目前大多高校的咨询次数限定在一学期6-8次,林正认为在有限次数的咨询里只能做一些“包扎性”的工作,因为一旦“把学生伤口拉开了,却没有时间精力去处理,对他是二次创伤”。
《下一个素熙》剧照
七七和林正也都提到,不同的学校心理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总体而言“高水平院校的心理健康体系会做得更好”。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定期会评选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被评上示范单位的院校在资质要求和伦理遵守上都会做得更好,许多学校只能达到教育部的最低要求。”七七解释。
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各高校至少配备2名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4000。但许多受访者提到,自己的学校只有两名心理老师。
“你的哭泣是不是你的矛盾?是不是你不可避免面临职业伦理与学校管理冲突的困境?”在复学后,王昊给咨询师写了一封信。“我愿意相信你是关心学生的,或者说是关心工作对象的,但学校的你和我之间存在着冲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