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星海情报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取而代之的,则是今天我们所熟悉“开架售货”模式:从街边便利店到大型购物中心,商品都公开陈列在货架上,想怎么摸就怎么摸,想拿哪个就哪个,选好了付钱就可以。
这种让消费者自由挑选的“松弛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确实是有点太超前了,更何况燕莎在那时候比今天的SKP还要高级,里面全都是高级进口货。以至于当初甚至有人预言:燕莎商场这样销售,不出三个月就会被偷光。
你看,在那个物质不太富裕的年代里,哪怕就是“开架售货”这种基本操作,也能引发一阵轰动。
类似的例子,在90年代简直随处可见,就在燕莎商场开业一年后,上海太平洋百货也开业了,中国的消费者们再一次轰动——因为太平洋百货把餐饮、娱乐、休闲等等商业也安排在了商场之中。
当时的老百姓哪见过这么“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的东西,一整个就惊艳住了。以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程度,连老式的国营百货大楼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去过,更别提这种已经和今天大商场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的新业态了。
但问题是:不管是开架售货,还是集成餐饮和娱乐,还是后面的各种操作,这种轰动带来的正向效应,有且只有一次,因为再往后,这就成了标配基本操作了,就没有意思了。
发展到今天,从北上广深到十八线小城,中国的大型商场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固定套路”:
低端一点的商场,往往一楼卖珠宝和化妆品,二三四楼卖各种男装女装童装,五楼六楼搞餐饮和电影院;而高端一点的商场,一楼除了珠宝化妆品之外,还会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和科技品牌入驻,二三四楼除了男装女装童装,还会有西西弗这样的书店,五六楼则依旧是餐饮和电影院的天下。
至于品牌什么的,闭上眼我都能猜出来几个。
相似度既然都到这种程度了,如果没有什么差异化的操作,那自然也就很难让大家再产生逛街兴趣了。
二、电商冲击
另一个让中国的大商场们感到压力山大的力量,则是电商的强势发展——虽然外国商场们也要和电商平台抢人,但外国电商平台不论从零售占比还是从服务水平上都和中国电商们差距太多。
前阵子去北方跑了一个星期,结果发现自己的20寸登机箱实在太小,两件棉服塞进去,基本上也就没空间装别的了。于是我痛定思痛,回家那天晚上随手就在网上下单了一个24寸的箱子。结果第二天早上九点,我还在躺床上摆烂呢,外面就传来了快递小哥的敲门声——新买的箱子已经到货了。
能达到这个速度,大概率是商家直接从我家附近的门店协调了一件过来,电商平台们把线上线下渠道都给打通之后,带来的就是这种惊艳的购物体验。
面对已经发展到这个水平的中国电商,很难想象同样是做零售的购物中心们会作何表情——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消费需求都有限度的,每在网上买一件东西,实体商场就会少一笔收入。
实际上,早在2022年,电商就已经占到了中国零售总额的55%以上,中国大部分的零售交易都已转为线上进行,这个比例远远高出其他一切国家:即便是位列第二名的韩国,电商占零售的比重也才刚刚突破30%,而在电商的发源地美利坚,这个数字仅为16%。
而且,现在电商行业内部的竞争也空前激烈——每天打开B站,开屏广告必是淘宝或者京东,打开一个up的视频,中间大概率则会遇到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广告。与之对应的则是今年“双十一”大战的跨度再度拉长,抖音小红书从10月上旬便开始了“战争准备”,淘宝京东则从10月中旬开始启动攻势。
站在大商场们的角度看,这可能是另一种“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吧。
三、数量过剩
同质化、电商虽然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商场们来说,如果一个城市里只有那么几家商场,其实也不甚要紧。
肯德基和麦当劳这种老牌连锁餐饮品牌,在这个事情上就都做得不错,每个店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之间不会互相抢生意。
但商场不是麦当劳,商场之间是没有那么默契的“互不侵犯条约”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