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星海情报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让同质化问题和电商冲击变得尤其难受的,是中国大商场的过量建设。
更具体一些就是:中国的大型商场总量上远远超出实际需要,但其中的有效供给却始终不足——我们有太多太多大家不乐意去逛的、半死不活的老商场以及毫无特色的低端商场,这些商场贡献了大量的无效供给;而那些大家趋之若鹜、有趣的、有特色的商场却很稀缺,总是供给不足。
判断一个商场是“有效供给”还是“无效供给”其实有个很简单粗暴的方法——看厕所——至少以我的经验来看,厕所越高级干净的商场往往经营状况也不错,而厕所越脏乱差的商场,往往经营状况堪忧。
这倒不是说厕所决定了商场的好坏,而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商场,大概率管理团队也会更用心一些,是不太可能忽视厕所这种地方的。
我们先看中国商场整体的数量吧:
抛开各种百货商场不论,即便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算,中国的大型购物中心总数至少也有6000座,如果用较为广义的标准来看,这个数字恐怕会达到8000以上。而从人均面积上计算的话,仅仅排名最前的100个企业名下的购物中心的总建筑面积就已经超过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也已经达到了0.38平米——人均已经和日英法处于同一等级,远远超越德国。
而如果我们把视线聚焦在主要城市上,这个数据则看上去会更加惊悚。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分别为:0.69平米、0.88平米、0.78平米、0.68平米;杭州、成都、南京、武汉四个二线城市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分别为:0.8平米、0.697平米、1.19平米、0.76平米。
这是个啥概念呢?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低至3人/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大草原比起它都显得有些过于拥挤。全国男女老少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但就在如此稀疏的人口分布下,澳洲人均购物中心的面积也只有1.06平方米。而我们的主要城市,个个地狭人稠,人口密度1000起步,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往往上万,但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却已经接近乃至超越澳洲。
最要命的是:咱们还有55%的零售交易是线上完成的——本就超量建设的大商场,此时更显得多余了。
最后表现在数字上就是: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推出的《2022-2024购物中心开关店研究报告》显示:在他们调研的13座重点城市447座购物中心中,2022年的空置率为10.5%,2024年为9.1%,虽然有了改善,但距离5%的正常值还是差了不少的距离。此外,这份报告里还表明:越是老旧、低端、小型的商场空置率就越高,而越是新建、高端且大型的商场,反而空置率越低。
这其实也恰恰说明了之前的观点:中国商场总量虽然过剩,但其中有效供给其实不足。低端老商场过多,高端新商场太少。
四、大商场们要怎么办
对于中国的大商场们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以前的很多道理,在今天已经讲不通了。
论外在形式,一个商场,从设计到布局,整个产业链早就已经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业内的设计局也就那么几个,彼此之间人员流动还很频繁,大家用的方案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我回想起以前去长沙和成都旅游的画面老是容易混淆,就是因为我在这俩城市都去了IFS,现在已经错乱了。
论替代品,电商自己都已经卷出天际了,再加上现在即时零售开始发力,在渠道这一块,大商场们被替代得死死的——商场的店铺有我想要的东西吗?没有的话要调货吗?有什么折扣力度吗?出了问题能退货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