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星海情报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论数量,现在哪个二线以上的城市不是一大堆购物中心?但大家并不会挨个查访,通常还是只去自己最喜欢的那么几家——我家周围三公里内有10个商场,但我基本都不咋去,因为我只去自己最熟悉的那几个,哪怕距离远一点。
因此,对于今日的中国商场来说,解题套路其实也就那么几个方向。
最直接的方向,莫过于每年都要招商新的品牌入驻自家商场——这是基本功,也是在整体没有剧烈变化时最稳妥的方式。通过每年引入一些新的品牌,以维持商场的热度。具体来说就是二线城市商场从一线城市挖新品牌入驻,一线城市商场从国外挖新品牌入驻,尤其是对待大牌,往往还会在房租等方面给予巨大的折扣乃至免除作为邀请条件。
总之,每年都要保证有20%左右的品牌更新率。
此外,招商人员们还要争取“首店首发”——一是因为只有首发才能最大概率确保人气;二是因为只有“首店首发”,才能拿到地方政府的奖励补贴。以武汉市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为例,对零售、餐饮行业的知名品牌的全球/亚洲首店,武汉市给予的奖励为100万元;而同样的量级,北京市的首店奖励则可达到500万元。
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基本都会对“首店”“首发”“首秀”“首牌”进行各种奖励补贴,而且都很舍得下本钱——足见当下“四首经济”的意义。
第二种解法则相对隐蔽低调,即提供商业管理服务、成立商业管理公司——以前很多大商场的运营模式非常重资产,作为零售商,你需要自己投钱盖商场大楼,虽然产权和后续的收入分成都是自己的,但也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这一套在增量阶段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存量乃至“过量”市场,就等于给自己身上绑炸药包了。
于是,不少企业就开始了一套轻资产的玩法——找人投资,自己负责选址、建设、招商、运营等等后续动作,事成之后,产权归投资人,经营收入大家按比例分配。或者干脆直接租赁现成的物业,后续的操作自己包圆。
对于零售商来说,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资源,还不用担太大的风险。
第三种解法,则比较剑走偏锋——直接开始走主题路线——直接开搞二次元,摆明了就要吸收一波年轻人的流量。南京新街口过段时间就要开这样一个商场,号称是纯二次元定位。
但是,它的原址其实名叫“XXXplaza”,我顺手上小红书搜了一下,结果看到那个浓浓奥运时代风格的外立面就感觉很不妙——果然就有本地人表示这商场“招商一塌糊涂,连县城招商都不如,都是一些杂牌子”。
装修老旧、招商无力,这种商场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过年陪老婆回她在河南的娘家,本地的一些老商场进去之后让我这个i人直接想撤退——全场服务员一起盯着我俩的感觉确实有点太瘆人了。
不开吧,好歹当初投了大价钱下去的,开吧,这眼看着又赚不到什么钱,人间尴尬,莫过于此。
五、结尾
我家附近有一个1997年前后开业的商场,叫“徐东平价广场”。
这个商场很小,外观也比较老旧,几乎不会引人注意。上下总共就三层,一楼是超市和餐饮是主体,二三楼则是服装、家用电器和小孩的兴趣班。我看了看二楼的那些品牌,也不算潮流,我不认为有什么年轻人平时会经常跑来这里逛。
但当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个商场几乎是从徐家棚到余家头整个武昌区北部人民的核心商圈——1999年开业的时候,这个商场的彩电专柜年销售收入破了一亿元,是全国第一个“彩电亿元柜”。2000年时候更是以8亿元的业绩成为了全国连锁企业单店最高纪录,而且蝉联五年之久。
昨日的辉煌和今日的状况对比,确实落差很大,但我们又很难说这家商场是失败的。
因为让它变得不再辉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商场自身做了什么,而是今天的城市比起20年前扩大了三四圈,城市商业中心早就已经变了位置,私家车的普及和地铁的通达则让稍远一点的大型商圈也可以吸走本地居民。
“错的不是你,而是整个世界。”
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高速发展,我本想用“消费升级”来描述这个趋势,但感觉“消费升级”这个词还是太弱了——这种从基建到模式,从线下到线上的彻底变革和颠覆性升级,对于中国的百货品牌和商业地产商们来说,无疑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