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事实上,自2006年起,教育部就启动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改革,连续4年增加11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要求招生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因此,早在十几年前,北京工商大学就曾由计算机自命题改为统考卷。但谭励回忆,这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创伤性的影响”。
彼时,该校计算机学科实力并不算强,原本就有一部分调剂生源。在用统考卷后,“有时几乎招不到一志愿的学生,全靠调剂。”她解释说,奔着北京工商大学来的考生,不一定能上线。如果考生准备得很好,完全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在对各学科尤其是招生情况开展评价时,会考虑一志愿率指标,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点一度被校方要求暂停招生。
据张立迁了解,计算机统考卷由全国顶尖的专家命题,试题涵盖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曾经一连多年平均分都偏低。不少考生过不了线,给后续划线录取工作带来影响。
此后,初试科目统考进程放缓了步伐。
从2013年开始,在改革措施连续实施6年后,教育部允许招生单位自选部分统考试卷。同时明确指出,2006年后增加的11门全国统考科目中的8门,由原来“必须使用”调整为由招生单位“自主选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科研处处长陈睿曾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内容与形式的再思考》中写道:“此规定从2013年出台后,已有50%的高校不再使用这8门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重新回到自命题。”
谭励说,政策松动后,她所在的学院也立马改回自命题。这次坚持使用自命题,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保证硕士点有较高的一志愿率,“学科声誉可能会好一些”。
有受访者进一步解释,一志愿率越高,意味着整体生源越好。如果某个专业招不满,需要大量调剂的考生,“领导脸面上也挂不住”。
在新一轮的统考大潮下,还有高校逆流而上,从原先的统考调整为自命题。
比如大连大学中国史专业,2025年专业课考试由全国统考卷改为自主命题。该校一位中国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往年统考招进来的学生,有的本科学校他都没听说过,“很少有历史学出身,没有什么专业基础,学生质量不高”。而改为自命题,本校的考生会更有优势,“想多招一点本校培养的学生”。
虚高的分数与安全性
“心里没底”,是张晓晓备考时最大的感受。
张晓晓本科就读南京邮电大学,在参加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报考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统考已是趋势,“统考的学校比自命题的多一点”。
彼时北京交通大学仍是自命题,外校考生不占优势。好处在于,同计算机统考卷有4本参考书相比,北京交通大学的自命题只考2本,而且都是她本科学过的课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劣势也很明显,“别的学校老师出题,不熟悉题目风格”。
她通过考研辅导机构,买到了十多年来的真题。但详细的题目只到2018年左右,最近几年只有考生凭借记忆还原的试卷。
不光是北京交通大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希伟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来很多学院也不再公布考研真题,“参考书只有一两本,考上10年还能出什么题目?”
对自命题的高校而言,命题质量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陈睿在前述论文中比较了全国统考卷和自命题的区别。全国统考卷的内容多数涵盖四五门科目,一张统考卷的命题教师达到12到15名,经过单独命题、二级学科内讨论研磨、集体讨论、修改、审题、再修改、最终定稿、反复校对等程序,命题至少需要7天,后期还要花2天时间审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