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自命题内容通常只涉及一两门科目,命题人员通常只有1到3人,基本无研磨和审题程序,考过的试题反复使用。不同于统考卷,自命题高校很少会分析试题难度等数据,也很少对试题试卷质量、考生和教学现状展开评价。
李海萍坦言,一般而言,统考卷的命题水平更高,当然不排除有的高校学位点实力雄厚,自命题质量也很高,“但作为地方高校,命题水平肯定不平衡”。
谭励在调研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游高校用统考卷的比较多,一头一尾的学校自命题居多。好的学校目的是选拔人才,自命题难度很高。而尾部高校采用自命题是为了招揽生源,试卷难度比统考低,“专业课不是丢分的,而是给考生提分的”。
刘希伟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他认为,这导致部分自命题高校有意降低试题难度,考生分数虚高,“有380多分还没复试资格”。但这个分数调剂其他学校,就很有优势,“我们不能成为这类学校的后花园”。
此前,学校的学位点有较大权限。刘希伟说,在调剂过程中,觉得哪个考生更合适,哪怕初试分数低一点,也有可能入围复试。他打了个比方,清华大学自命题水平很高,哪怕落榜考生分数比其他自命题学校稍低,“我们觉得能考到那个分数也不错”。
但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对申请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调剂考生,如果初试科目相同,必须按分数从高到低进入复试。
在刘希伟看来,这只解决了部分公平性问题。
“如果调剂时不依据初试成绩,确实可能出现问题。”李海萍说,虽然考生考的是同一个科目,但有时题目并不一样,分数是不等值的,“也没有可比性”。对考生而言,如果采用统考卷,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更公平一些”。
张晓晓的调剂就不太顺利。她遇到了李海萍口中“报考时爱理不理,调剂时高攀不起”的情况。
第一轮调剂她填报了北京化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淮北师范大学,没想到原本作为保底的淮北师范大学,调剂分数线也比她初试成绩高三四分。
在一轮又一轮调剂后,报考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她,最终被调剂到广东某高校通信专业。由于同理想院校和专业存在差距,入学后不久,她就决定退学工作。
安全性是自命题存在的最大风险。李海萍说,出于招生安全的考虑,不少高校都曾呼吁推行统考卷。
刘希伟最担心的就是“万一通过什么渠道泄题”。他直言,“我作为分管领导,不愿意自命题”。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启用教育综合统考卷,他所在的学院就马上选用。
据了解,统考科目的试卷在启用前属于国家绝密级事项。而招生院校自命题的试卷密级较低,属于国家机密级事项。
一位参与自命题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命制统考卷的专家会被关一段时间,“但绝大多数自命题院校都做不到这一点”。
“高校教师本身教学科研任务就比较重。”张立迁深有感触。有的学校有几十门自命题科目,每门科目最少要两个教师命题,动辄一二百名教师“消失”,“对学校的日常运行影响极大”。
在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期间,多所高校自命题就出现了事故。
山东师范大学自命题科目《外语教学理论基础》、青岛理工大学自命题科目《城乡规划理论综合》出现试题错装;电子科技大学自命题科目《固体物理》试题内容与考试大纲出现偏差,无法考核考生相应学科的真实水平;西南大学自命题科目《自然地理学》试题内容泄露。
此后,全国高校密集出台了自命题工作管理办法,并对责任追究作出严格规定。在问责机制下,命题教师“压力确实很大”。
复试更加重要
统考的趋势下,变化也在酝酿。
考研不仅是一场分数的竞争,背后也有选择的博弈。张立迁认为,如果大家都采用统考卷,站在同一个选拔的基准上,考生的选择标准也会更加统一,“会选择更高的目标院校”。
原因也很简单,不同于此前部分名校采用难度较高的自命题,考生在调剂时分数不占优势。统考卷便于调剂,“即使没被目标院校录取,也还有调剂的通道”。
李海萍也持这一观点,“我们作为双非院校,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数量和质量肯定会降低”。这会倒逼高校练好内功,提升学科办学质量和吸引力,“客观上会有这个效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