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11-12 | News by: 钛媒体APP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流浪地球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吕莹莹坦言,「其实当时我们也不确定郭帆导演他们实际上能做多少,也没法预测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但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
此外,他们判断观众最想看到的一定是关于《流浪地球2》的幕后故事,这也将会是纪录片的主体内容。于是结合了宏观历史视角、工业化探索和幕后拍摄三个维度的方案最终被确立。
拿着这个方案和郭帆团队碰面后,双方一拍即合。正如《流浪地球》的创新精神,机核也被选中开启了冒险之旅,郭帆导演强调,希望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幕后纪录片,而是能够有一些特别的表达。
郭思文回忆道,郭帆导演当时和他们讲了一个多小时第一集中犯的错误,意识到距离真正的工业化还差很多。而第二集将会有更复杂的故事和更大规模的制作体量:200多个场景怎么规划?时间安排的逻辑是什么?怎么分配工期……而面对更多挑战,也意味着都将可能成为经验。
「这部电影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这个纪录片能拍到的东西是非常珍贵的,他有很多第一次,也会出现包括泰坦、黑鹰直升机等之前见不到的东西。」
海量素材与倒计时
即使对拍摄现场已经做了诸多预期,但团队十月正式进组后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我们六个人的小团队,像是第一次进城,面前还是一个超一线大都市。」
当时剧组所在的东方影都一共43个影棚,半数都在为《流浪地球2》服务,一个仓库里有几万套演用服饰,还有若干个车间和数不清的车辆,做外景的巨大空地也被填充成充满「损毁建筑」的街边小巷……
出于保密原因和随时可能调整修改的考虑,即视GSENSE手中并没有《流浪地球2》剧本。面对一个常驻人数近两千的剧组,每天的通告单也无法细化到每个小组的具体工作。
即视团队一方面要通过和各部门的沟通尽可能掌握剧组实时动态获取重要素材;另一方面,面对现场庞杂的信息量和有限的人手,也必须不断做出取舍。
吕莹莹提到,刚进组的时候,团队几乎天天都会进行复盘会议,在所及范围内分层级去捋清楚剧组内部的生态系统和运行逻辑,「20多个棚同时在开工,我们得选择出最符合主题的内容持续跟进」。决策每天都在进行,团队会根据剧组的进度和内容调整拍摄计划。
最后出现在电影开场的黑鹰直升机残骸镜头,背后从制作到损毁的过程成为了纪录片中的一条重要故事线。此外,包括门框机器人的制作、月球车、休眠舱等素材也都保证捕捉到了镜头。
进入十二月后,电影因为拍摄密度太高,开始分AB组同步拍摄,即视GSENSE也开启了全程跟组模式,「如果少去几天,损失的就是很多素材量」。就这样,团队和剧组一起度过元旦跨年和春节,待到第二年 4 月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