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3 | 来源: 国际观察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9世纪的美国工业化进程,是以工业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为主要面相,工业保护主义者们高度重视关税保护和国内市场的培育,并认为工农业间可以形成互哺关系。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第九任国务卿亨利·克莱(Henry Clay)、着名出版商马修·凯里(Mathew Carey)等人均有此主张。为培植全国性市场,美国在19世纪因此格外重视全国性交通体系的建设,以连通南北东西,使全国成为一个经济体系。
此外,很多人可能以为,1862年成立的美国联邦政府农业司、1889年改为现名的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缩写: USDA),是在农业利益集团的推动下设立的。其实不然,它是一个为工业化而生的标志性机构和制度设置。为启动内需、深耕国内市场,19世纪的美国工业党对农业高度重视,他们反对西进运动,认为工业化需要人口集中,相反,农业的南方对建立农业部并不那么积极,但热衷于西进运动,以扩大农业种植范围。
资料图: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门
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像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那样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出口量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而且当时的美国并不热衷加入当时的全球化浪潮,这在它对外资及对外投资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制定了进口产品的高关税政策,欧洲国家为了躲避高税率,加大了对美国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其中,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也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不过,在总投资百分比中,外国直接投资在最大时也只占美国总投资的10%,而当单独考虑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时,如果再考虑到1870-1914年间美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和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数字就更小了。
这一时期,虽然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增加,但是,外国投资的失败率比较高,投资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多投资不久就归于美国人所有,或者完全破产。这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未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其规模和水平都比较有限,远远达不到控制美国经济的程度。1913年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占据40.9%的份额,而美国只占到8.0%,远远低于欧洲国家。从中可见,相对于欧洲国家,美国当时尚未深入卷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美国在19世纪与当时的全球经济体系保持距离、在政策层面与英国“脱钩”,并在经济思想和知识体系上与英国的自由贸易理论拉开距离,一开始是着眼于“美国特性”,是将美国特殊化,但在当时的美国保护主义者的持续努力下,又逐渐将工业化优先、与国际市场“脱钩”、立足国内市场、技术乐观主义的思想,转化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发展知识。
只不过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继续奉行隔断型战略和关税保护已不利于其海外扩张,美国才放弃了以保护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转而拥抱起全球市场和自由贸易。
“孤立”的另一面:全球扩张
从美国历史来看,以往美国曾经奉行的孤立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上自主发展,与欧洲主导的全球化保持距离,避免在其中永久被边缘化;二是不介入作为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欧洲内部事务,但并非不参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事务。
通常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理念,最早起于首任总统华盛顿对不要参与欧洲事务的告诫,而其成形则与“门罗宣言”有关。
1832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针对欧洲“神圣同盟”干涉美洲革命图谋而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反对欧洲列强在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反对欧洲列强对已独立的美洲国家的干涉、声明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的事务,这经常被称为孤立主义原则。-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