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24 | 來源: 看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凡是去到北京的人,天安門是必須游覽的地方。這是壹座巧奪天工的宏偉建築,它金碧輝煌,莊嚴雄偉,氣勢磅礴,無與倫比,既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建築厚重的歷史,也昭示著壹個大國的威儀。那麼,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建造的?他最初的名字又叫什麼呢?其實,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時稱為承天門。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和20余萬民夫,修建南京城。洪武贰拾伍年,朱元璋著手在金水橋外建造端門和承天門。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之名,揮師南下,用武力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粚嵺宝座。
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朱棣萌生了遷都北京的念頭。永樂拾肆年,他召集工匠開工修建北京宮殿。永樂拾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的天安門得以修建。天安門原名為承天門,寓“奉天承運,受命於天”之意,建於永樂拾八年,其設計者是當時的建築大師蒯祥。
蒯祥是江蘇省吳縣香山漁帆村人,出身於壹個木匠的家庭,他父親就是當時有名的大工匠,曾參與朱元璋南京城的修建。蒯祥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建築深深著迷,及至成年時,其工匠技藝就很高了。
在辛亥革命後,匾額上的滿文也被去除了,只留下漢文書寫的“天安門”。(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據悉,傳蒯祥在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享有“巧匠”美譽。蒯祥在宮殿的梁柱上畫龍時,雙手各拿壹支畫筆,左右開弓,不壹會兒,兩條飛騰的龍便同時畫好,而且“合之如壹”。
永樂拾伍年,30歲出頭的蒯祥奉詔來到北京,被任命為“營繕所臣”,承擔宮廷的修建任務。他以高超的技藝和出眾的才華完成了承天門的設計和施工。建成之後的承天門受到朝野稱贊,蒯祥也被當時的百姓譽為“魯班在世”。明成祖朱棣也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承天門是當時皇城的正門,是壹座黃瓦飛簷叁層樓閣、肆面透風的伍座木牌坊,完全復制了南京的承天門,牌門正中高懸著“承天之門”匾額。
天安門恢弘壯麗。(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承天門命運多舛,飽經滄桑,在歷史上幾度被毀又幾度重建,終於成為了如今恢弘壯麗的天安門。
明英宗天順元年7月7日,承天門城樓遭雷擊起火,木質牌坊在大火中毀於壹旦,成化元年被修復。明崇禎拾柒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先運薪木積於內殿,縱火發炮,擊毀諸宮殿,通夕火光燭天。須臾,九門錐樓皆火發,城外草場亦燃,與宮中火光相映”。承天門在這場人禍中毀壞殆盡,只剩下殘垣斷壁。
清朝順治八年,皇帝發布詔令,重新修繕承天門,經六年建成,並將其改名為天安門,在原來“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泰民安,長治久安”的寓意。並用滿、蒙、漢叁種文字刻寫匾額。後來去除了蒙文,在辛亥革命後,匾額上的滿文也被去除了,只留下漢文書寫的“天安門”。
修葺後的天安門整體建築為九開間,進深為伍開間,重簷六排柱子,前後帶廊、歇山屋頂。廣場兩側的宮牆外,集中布置著當時的中央各行政機構,包括六部、宗人府、鴻臚寺以及欽天監等。
在這次修建天安門的過程中,設計者向皇帝建議:“龍是喜水之物,凡有龍之處,必得有水,讓龍得水才能發揮神威。”
於是,天安門前就出現了壹條長數百米, 寬10多米的護城河,河上架設了柒座蟠龍浮雕的石橋,這就是現在的金水河和金水橋。實際上,金水河的修建具有更為實際的作用,那就是為其後的火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遠沒有現在這樣寬廣,它被高大的宮牆合圍,形成壹個狹長的封閉庭院,面積只有11 萬平方米。
在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前,還有壹個金榜廊,用於科考揭榜,凡是經殿試高中的狀元,都在這裡金榜題名。
這金榜是由皇帝親自簽發的,成為“欽定皇榜”,張貼在金榜廊內,榜廊兩側還有龍棚,中了前叁甲的舉子,都要在龍棚裡接受祝賀,以示皇帝重賢納才,為朝廷選材不拘壹格。不過,這些建築都在無情的大火中毀於壹旦,再也不見其蹤影了。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天安門的歷史》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