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24 | 來源: 看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清朝順治八年,皇帝發布詔令,重新修繕承天門,經六年建成,並將其改名為天安門,在原來“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泰民安,長治久安”的寓意。並用滿、蒙、漢叁種文字刻寫匾額。後來去除了蒙文,在辛亥革命後,匾額上的滿文也被去除了,只留下漢文書寫的“天安門”。
修葺後的天安門整體建築為九開間,進深為伍開間,重簷六排柱子,前後帶廊、歇山屋頂。廣場兩側的宮牆外,集中布置著當時的中央各行政機構,包括六部、宗人府、鴻臚寺以及欽天監等。
在這次修建天安門的過程中,設計者向皇帝建議:“龍是喜水之物,凡有龍之處,必得有水,讓龍得水才能發揮神威。”
於是,天安門前就出現了壹條長數百米, 寬10多米的護城河,河上架設了柒座蟠龍浮雕的石橋,這就是現在的金水河和金水橋。實際上,金水河的修建具有更為實際的作用,那就是為其後的火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遠沒有現在這樣寬廣,它被高大的宮牆合圍,形成壹個狹長的封閉庭院,面積只有11 萬平方米。
在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前,還有壹個金榜廊,用於科考揭榜,凡是經殿試高中的狀元,都在這裡金榜題名。
這金榜是由皇帝親自簽發的,成為“欽定皇榜”,張貼在金榜廊內,榜廊兩側還有龍棚,中了前叁甲的舉子,都要在龍棚裡接受祝賀,以示皇帝重賢納才,為朝廷選材不拘壹格。不過,這些建築都在無情的大火中毀於壹旦,再也不見其蹤影了。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天安門的歷史》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