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24 | 來源: BBC中文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他們更謹慎壹些。也許他們會以‘中國特色’來領導,他們自己可能會這麼說。”
(這讓人想起了1980年代初期的鄧小平,當時他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描述自己推動的經濟改革,這些改革讓中國經濟增速達到兩位數。)
珀辛認為,中國可能會通過謹慎的幹預來推動談判進程,解決爭議。他相信,這些努力大多會在閉門會議中進行,但可能會包括敦促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提高其目標,並加大資金流動。
然而,中國可能無法完全幫助解決壹些減排進程的挑戰,例如各國利用氣候變化大會作為維護自身利益的舞台的情況。
在巴庫會議上,沙烏地阿拉伯(沙特)被認為是其中壹個最大的阻礙者。該國領導著壹個石化能源生產國集團,這些國家希望放慢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步伐。作為石化燃料的主要消費國,中國過去經常支持這些國家的立場,例如在第26屆氣候變化格拉斯哥會議上,中國曾抵制英國推動的淘汰煤炭協議。
壹種“異常合作”的新風格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注文字,隨著特朗普的上台,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主導者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今年的會議中,也出現了壹些顯示中國立場轉變的場面。
過去,中國往往專注於自身利益,因此在這些會議中扮演著雙重角色。有時,它與美國和歐洲站在壹起,例如在推動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標或減少甲烷——壹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另壹方面,它也在壹些問題上拖慢進程。
例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屆氣候變化大會中,壹項有關各國承諾大幅削減碳排放的協議曾經很有可能達成。但當中國反對美國的壓力,拒絕接受國際監管體系時,會議差點崩潰。最終達成的非約束性協議普遍被認為是失敗。
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與我交談的首席談判代表表示,他觀察到中國在所有討論中表現得“異常合作”。
他也觀察到其他變化,其中壹些與中國表述自身經濟地位的方式有關。
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中國被歸類為發展中國家,盡管它是全球第贰大經濟體,這是氣候變化大會規則中的壹個特殊規定。(這與1992年談判進程開始時中國的經濟地位有關。)中國也壹直抵制發達國家要求其改變這壹地位的壓力,這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向富裕國家已同意支付給貧窮國家的資金作出貢獻。然而,今年壹些專家注意到中國談判代表在措辭上的變化。
“有趣的是中國使用的語言,”謝菲爾德大學氣候政治專家邁克爾·雅各布斯(Michael Jacobs)教授表示,“他們使用了‘提供和動員’這個詞——這正是發達國家用來描述他們付款的術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