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26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2018年貿易戰,中國應對失策
2009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贰拾壹世紀》發表《獨生子女政策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困局》,認為獨生子女政策毀了中國的人口、內需和美國等國的制造業,預警將爆發貿易戰,預測美國將振興制造業、設置貿易壁壘(比如關稅)、限制高科技出口。我建議中國立即停止計劃生育,提高居民收入,靠內需驅動經濟。但是中國直到2016年才實行贰孩政策,至今沒有停止計劃生育。
與中國政要的迷糊不同,美國很多政要認識到美中貿易不平衡導致美國制造業衰落,因此在2018年引爆了美中貿易戰。中國通過轉口貿易、人民幣貶值這種小伎倆規避美國的關稅。加上新冠疫情和美國的政黨輪替,美國的第壹輪關稅政策之後,美國的出口/進口並未回升,貿易順差並未減少,制造業也未復興。
第壹輪關稅政策是“損中不利美”。中國占美國總逆差的比例從2018年的48%降至2023年的26%,而東盟的占比從11%提高到19%(其中越南從4.5%提高到9.8%),墨西哥的占比從8.9%提高到14.4%。東盟和墨西哥的占比提高很大部分是中國的轉口貿易,因此中國的占比其實降幅並不大,中國的經濟和就業依然高度依賴來自美國的順差。
中國的產能過剩的根源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4%(國際社會占60-70%),從而使得居民消費只占GDP的38%(國際社會占60%左右)。如果中國明智的話,2018年就應該進行結構性改革,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那麼現在已經占GDP的50%了,居民消費占比也會隨之提升,在應對美國第贰輪關稅戰上會從容的多。但中國白白浪費了六年時間!
中國如何應對新美中貿易戰?
特朗普總統、萬斯副總統都曾考慮過象1985年那樣,通過弱化美元來振興制造業。萬斯認為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是對美國消費者的補貼,但卻是對美國制造商的征稅。
但是現在歐盟、日本、台灣、韓國的人口結構已經比美國老了,中國的人口也在快速老化,貨幣都在貶值,無法升值了。因此,關稅成為主要手段。特朗普揚言要對所有逆差國都征收關稅,其中中國60%,墨西哥和加拿大25%。候任財政部長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主張通過每日增產300萬桶石油、放松管制以實現3%的GDP增長來對沖關稅引發的通脹。
要實現制造業崛起,美國必須大幅提高出口/進口比例,意味著美國給全球提供的順差將減少。2023年美國的逆差,中國占26%,歐盟20%(德國7.8%,愛爾蘭6.2%,意大利4.1%),東盟19%(越南9.8%),墨西哥14.4%,日本6.7%,加拿大6.1%,韓國4.8%,台灣4.5%,印度4.1%。
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是需要貿易平衡的。2024年前10個月,中國的總順差中,美國、歐盟、東盟、印度分別占37%、26%、19%、11%,而他們對美國存在順差,在美國新關稅政策下,他們必然會減少給中國提供順差。如果中國增加向其他國家出口而規避關稅,這些國家由於美國的關稅而無法從美國獲取順差來對沖來自中國的逆差,那麼會導致債務危機,必然會加征中國商品的關稅。台灣對美國存在順差,對中國大陸存在更大的順差,關稅戰導致台灣被夾擊。如果大陸減少從台灣的進口,兩岸經貿依賴度下降,將增加台海兩岸的政治、甚至軍事風險。可見,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將重塑世界格局。
如果在關稅壓力下過度貶值人民幣,可能引發資本外流。那麼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實現“利美不損中”?
第壹,進行結構性改革。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60-70%的國際正常水平,可以壹舉肆得:通過增加國內消費而增加從美國進口;靠增加內需消化過剩產能而避免因產業鏈轉移導致制造業過快衰落;壯大中產階級,從而縮小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的分歧;提高家庭的養育能力,有助於提升生育率、避免人口崩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