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28 | 来源: 自由亚洲电台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四、中国金融危机2.0版
中共政权现在的维持,其秘诀就是吞噬民众的存款,因为银行都是各级政府办的,政府从银行里拿钱,就跟从ATM机里面取钱一样随便。但这样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的地方政府办银行、银行充当政府的ATM,必然会出现一种双重效果:地方银行可以让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开发如虎添翼;同时也会促成房地产的过度开放,进而把地方银行拖进深渊。现在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财政困境之下,唯一的存活办法就是继续掏空银行,就这样,中共的财政危机被转化成了银行系统的危机,即潜在的金融危机。
在中国,既然财政危机可以转嫁给银行,所以,财政危机就不算是最后的危机。那什么是中国最后的危机呢?就是银行成批地倒下来,那就没有可以挽救的余地了,因为银行系统是中共最后的金融依靠。什么时候中国的金融危机会爆发?时间点应该不远了,中国金融危机2.0版已即将来临。
讲到中国金融危机2.0版,势必要对比中国金融危机1.0版。但中国民众普遍不知道这金融危机1.0版,因为那属于政府机密,从不让国人知道;而各国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也从没讨论过它。实际上,对比这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特征和结局,对于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相当重要。
中国金融危机1.0版发生在1996年,这场危机的处理,使中国避开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又迎来了后来的经济繁荣;然而,那场金融危机的成因,也预示着中国金融危机的2.0版的发生。
1996年中国的绝大部分工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由于几十年来始终经营效率差,负债越来越高。当时中国只有四家大型国有银行,负责为所有国有企业“输血”。到1994年底,12万个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3% 。这样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大部分国有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同时,背着国有企业“包袱”的国有银行也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早在1991年底,中国的四大银行贷款总额当中,20%已成为坏账,若加上逾期的呆滞贷款,将近70%的贷款都已无法归还。当时四大银行的贷款坏帐为4,300多亿,而四大银行的资本金只有1,500多亿,这四大银行已严重地资不抵债,即将破产。雪上加霜的是,很多国有工商企业不但早已停止偿还贷款,甚至也停止支付利息,每年拒付银行利息达1千多亿 ,致使1994年、1995年中国的银行系统全面亏损 。
银行本应用每年提取的坏账准备金来支付坏账损失,但当年中国的四大银行的坏帐准备金几乎为零 ;因此,面对巨额的坏账损失,银行只能用自有资本垫支,结果1994年中国的国家银行资金平衡表上出现了历史上首次自有资本减少 。按此趋势走下去,银行系统不久就会破产。当时有学者指出,“居民才是银行信贷风险与损失的最终承担者。四大银行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一旦失去居民存款的支持,必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出现金融危机”。这就是中国金融危机1.0版的真相。
现在,类似的局面似乎又开始冒头了。我在《中国的银行业正陷入危机》一文中已介绍,2023年底国有银行的净息差已跌破1.5% ,进入了危险区间。造成这一危险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系统背负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令银行不胜负荷;而中国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之后,中央银行只能压低利率,则是又一个原因。
除了银行的净息差低到银行只能降薪裁员,这次中央政府批准地方政府新增举债6万亿,其实也是一个潜在金融危机的征兆。很多人以为,这是救经济的举措;事实上,这6万亿是为了把地方政府融资公司付不出利息的债务,转到地方财政的名下,由地方财政为其支付利息,避免地方政府的融资公司直接拖垮银行。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公司那65万亿债务,已到了倒账在即的地步,随时会威胁到银行系统的生存。
中国的上一轮金融危机,其根源是制度性的,即所谓的国有企业“吃光了财政吃银行”,银行的自有资本被国有企业吞噬。而这一轮潜在的金融危机,其根源仍然还是制度性的,除了国有企业继续“吃银行”之外,还填了一个新的威胁,那就是“财政吃银行”。如今所谓的“财政吃银行”,不只是“地方财政吃银行”,连中央政府发现国债,也靠银行认购。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不易化解。
中国度过上一轮金融危机,靠的是三个办法,即国企私有化(甩掉银行的“包袱”)、加入WTO,以及吸引大量外资。而在这一次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不能再如法炮制了。首先,现在的国有大型企业都是垄断性的战略产业,无法私有化;其次,美中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无法再靠不断快速增长的大量出口来拉动经济;再次,现在外资基本上已停止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局面受到美中关系的影响,可能不会改变了。
中国面临上一次金融危机时,还比较幸运,因为有各种机会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主要是外贸扩张和外资涌入;而这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这些机会都已经消失。那中国政府还能找到能根本性地缓解金融危机的办法吗?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显然,中国那脆弱的银行体系可能动摇中国的稳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