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3 | 来源: 六里投资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周期性压力
来自于何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显着的周期性压力呢?
毫无疑问,就像社会各方面广泛所知道、认可的那样,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
在疫情暴发以来,总的消费增长非常疲弱,居民对于未来就业、收入增长的前景十分缺乏信心。
在疫情之前,一个省的消费增长,与人口的老化程度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而在疫情以后,开始出现很紧密的联系。
这种紧密联系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紧密联系的特点就是,一个省人口越年轻,消费增长越慢。
一个省人口结构越老,消费增长越快。
这种现实,在微观层面上被市场参与者归纳为三句话:
疫情以后,在中国社会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青年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对于老年人而言,未来预期的退休金是可以按时足额发放的,未来预期的退休金每一年是有稳定的增长的,并且它的增幅要高于通货膨胀的水平。
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疫情爆发以后,最大的冲击之一是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大幅下修,收入增长的确定性大幅下修。
在这样的条件下,年轻人纷纷节衣缩食,关灯吃面。
所以,在总量层面上,我们就看到了消费活动非常弱的局面。
年轻人的消费活动受到了抑制,他们的购房意愿也受到了显着的抑制,进而造成了进一步的经济困难。
或有4000多万劳动力回乡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年轻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增长的信心,会下滑这么大呢?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另一个层面的数据,就是中国就业数据。
消费者信心所显示的是一个断崖式的下滑,随后就呆在底部。
但是,从失业率来看,失业率跟疫情之前的情况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从工资的增长来看,体制内工资的增长虽然有一些下滑,但是这些下滑远远说不上是断崖式的。
并且从数据上来看,这两年在岗职工的工资,仍然维持了至少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的增长。
那么为什么失业率、工资增长的数据,与微观上人们的体感、消费者信心,以及购房消费等行为之间,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这就是我们想提出的,在就业数据层面上,看上去难以解释的一个事实。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事实,我们观察了一个数据,就是在全社会之中,在城镇就业的、处于工作状态的总人口的增长。
我们看到,在疫情爆发以后,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速出现了急速的下滑。
疫情结束以后,就业人员的增长虽然有一些反弹,但是这些反弹仍然显着低于它长期正常的趋势水平。
为了把这些数据看得更清楚,我们直接观察就业人员的总量,而不是增速。
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趋势与实际就业增长之间的累计岔口有多大呢?
这一累计岔口是4700万人口,大约相当于4700万劳动力。
换句话来讲,跟正常的趋势相比,累计有4700万劳动力不能够正常地找到工作。
而如此大的就业机会的丧失,很自然地与人们在就业上感受到的压力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如此巨大的就业机会的丧失,这么多人去了哪里呢?
这么多人,为什么在失业率的数据上没有明显看到呢?
这些人去哪里了呢?
我们再看一个数据。
我们看乡村就业人员的历史趋势,
在疫情这三年的时间,相对于历史正常的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累计增加了4100万人。
这一量级与城镇就业人员的减少,在数量上是相当接近的。
从数据来看,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解释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