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6 | 来源: 第一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并非最近两年才出现,实际上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增速换挡的下行通道,从10%以上的增速回落到目前5%的水平,我们需要防范的是继续回落,尽可能采取措施在5%的增长平台上停留时间久一些。从更长的视角看现在会更清晰些,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同时处于周期性、结构性、外部性三重问题的叠加状态。
首先是周期性问题。罗志恒认为,人决定着经济活动的供给、需求、社会意识和活力,也是各类周期背后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中国经济从高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上就是人口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过去供给不足,吃不饱穿不暖,自然生产什么就能消化什么,增速很快;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追求更高维度的需求,从生存型需求进入到发展型需求,这当然就对产品、服务乃至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经济发展进入到高质量,财政支出结构也要进入到更加优化的阶段。
过去10年,我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人口总量连续两年负增长,主力购房人群下降,这种人口周期的变化是引发房地产下行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结构性问题。我国为何长期表现为供需失衡 ?罗志恒认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关键是财税体制,包括生产地税制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歧视性土地定价等。他指出,生产地税制会导致地方政府天然地将资源向企业和资本倾斜,因为注册地和生产地在哪里,税就交在哪里,而非根据消费地,这自然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更注重支持企业而非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善;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我国从过去的“吃饭财政”走到“建设财政”,再到未来的“民生财政”,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支出结构中民生占比相较10年前明显提高了,但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后顾之忧”使得消费需求没有得到相应释放。
土地价格的歧视性定价是什么呢?就是地方政府以较低的工业用地价格招商引资,然后通过更高的居民住宅用地定价来弥补低廉乃至无偿划拨的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供给的,高昂的住宅用地是抑制需求的。
三是外部性问题。罗志恒认为,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尤其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会对中国的出口、科技产业、资本市场、汇率和政策产生一系列冲击,必须全面评估可能的负面影响。
短期经济:化债之后要考虑的问题
化债之后,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哪些问题?罗志恒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要认识到经济短期筑底回稳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2025年,随着短期债务压力缓解,我国经济的运行主线将变成“2+1”,即房地产问题、外部特朗普冲击、地方债务长效机制构建。
首先看房地产市场。罗志恒认为,我们要看到一系列房地产领域的举措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房价环比出现了12个月以来的第一次正增长(0.4%);同时,也要看到房地产销售好转背后,一方面更多是由国有企业贡献,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销售还没有明显好转,另一方面主要是现房销售较好,期房销售还是有很大的负拉动效应,反映出居民仍然担心房企的风险。
因此,不能看到短期的数据好转就暂停乃至采取紧缩政策,要进一步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其次看外部冲击。罗志恒认为,面对新的外部冲击,需要财政、货币、房地产等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尤其特朗普若在国内大规模减税,可能再度引发国际税收逐底竞争,在资本流动背景下,要权衡减税压力和宏观税负下行,考虑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的问题,意识到当下中国经济需要的财政政策应该以支出政策而非减税降费为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