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8 | 来源: 陆家嘴评论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Curtis Priem在英伟达上市后就开始减持所持有的股票,并在2007年前出售或捐赠了他所有的英伟达股票。根据《福布斯》的报道,目前Priem的身价不到5000万美元,妥妥卖飞。
不过,Priem的大部份财产都捐给了母校壬色列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从2001年开始总共捐赠2.75亿美元,占该校捐款总额的40%之多。
2、联合创始人、前工程副总裁Chris Malachowsky
Chris Malachowsky同样也在英伟达上市后就开始减持股票,2001年时所持股票比例已经降低到了5.2%。根据《福布斯》的报道,Chris Malachowsky2002年的时候还持有7.73亿股英伟达股票(分割调整后),但是自那以来,他一直未被要求披露其持股或销售状况。而在最近的数据披露中,也没有其持股的情况。
3、董事Tench Coxe
Tench Coxe自英伟达成立至今一直没有离开,1998年时他持股7.9%,但英伟达上市后就开始大规模减持,1999年其持股就不足1%,直到2004年才持股增加到1.2%。不过2005年开始至今,持股也一直没超过1%。
4、董事Mark Stevens
Mark Stevens于1993-2006年加入英伟达董事会,离开两年后再次加入,1998年持股10.8%,但同样也是一上市就大规模减持,1999年至今,其持股始终不足1%。
这些创始人和高管,就像A股中了新股的股民,上市就跑路,为什么他们是如此没有格局?一边是确定性的收益,一边是不确定的未来,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时间的朋友,更何况英伟达的发展之路绝非坦途。
黄仁勋多次表示“我们距离倒闭只有30天”,来激励员工背水一战的努力——事实上,仅仅从1993年到1997年,英伟达就几乎破产了三次。而且,1999年上市以后,英伟达的股价只是稳健向上,直到人工智能潮爆发之后,股价才一飞冲天。
聪明人可以看到趋势,但不能明确具体时点,一家公司的命运,既要看企业家的奋斗,更要兼顾历史进程。因此,获取确定的收益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更何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高管们后续的投资可能也有不错的收益。
02
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1993年,萨特希尔创投(Sutter Hill Venture)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向英伟达各投了100万美元,在这轮总额为2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后,当时英伟达的估值为600万美元。
在1998年的股东名录中,萨特希尔创投持股7.3%,红杉资本持股10.6%。1999年,英伟达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市值2.3亿美元。
上市之后,这两家风险投资就开始退出英伟达,在1999年的股东名录中,它们已榜上无名。估值600万美元,退出时的市值即便以2.3亿美计算,6年时间获得了超过30倍的收益,这样的投资无论如何都是一笔非常划算投资,只不过萨特希尔创投和红杉资本并没有想到在20年后英伟达成为市值第一的公司。
即便这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知道英伟达会成为市值第一的公司,它们也不得不退出,这是由风险资本的性质决定的。
风险投资又称为创业投资,是公司或基金投资于被认为具有高增长潜力或已经表现出高增长的早期新创公司。风险资本家承担风险,投资是为了通过最终的出售股权回收资金。
现在我们知道,创业投资基金是指专门为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和创业管理服务的集合委托投资制度。-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