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长城 | 字体: 小 中 大
修建长城是一项超级工程
保护长城同样是一项当代超级工程
修建长城是一项超级工程,保护长城同样是一项当代超级工程。
20世纪80年代是长城保护的重要时期。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口号提出后,长城保护形成一股热潮,一些知名长城点段得到修缮,如山海关、嘉峪关及金山岭等。1987年,长城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迅即跻身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
但当时的长城保护还不够精细,出现了一些程式化操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项目负责人张依萌说,由于各类宣传一直将八达岭作为长城的代表,使得社会上对长城形成了一种“泛八达岭化”印象,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八达岭保护维修工程,就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工程蓝本。比如辽宁虎山遗址,原本仅存石砌墙基,90年代以金山岭长城为模板,修复了超过一公里的长城墙体,以及12座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建筑。
甘肃敦煌汉长城。摄影/张依萌
张依萌认为,对长城的不当修复,根源在于过于重视长城的精神价值,而忽略了长城的文物属性。换句话说,由于长城的精神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旅游潜质,使得很多人认为修复乃至复建长城,怎么都不为过。“我们应当保持冷静,从精神回归物质。长城首先是文物,然后才是纪念碑。”张依萌说。
新疆鄯善县连木沁大墩唐代烽燧遗址。摄影/张依萌
他认为,对长城的不当修复,与长城保护人员的构成也有关系。“做长城保护修缮、制定规划的人,往往以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背景为主。目前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尚无专业的施工、经费支出定额等标准,一般参照建筑工程,这是不甚妥当的。”他说,现在需要进行专业融合,比如在修缮队伍中安排考古人员,以及让修缮和规划的人了解长城考古,互相了解对方在干什么,不至于产生研究和保护之间的脱节。
长城保护理念一直在变化。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郭建永认为,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颁布是第一阶段,注重修复,这一时期修复了山海关、金山岭、居庸关等代表性长城点段;2006年至2019年《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颁布是第二阶段,以抢险加固、现状整修为主,重要节点可以考虑部分修复;2019年之后是第三阶段,对长城修缮的要求更为严格。“总体趋势是干预程度越来越低,以保护长城本体健康为主。”郭建永说。
今天,长城保护坚持预防为主、原状保护的原则,保存住各时代遗迹,将古长城修复一新乃至重建、新建的做法已被明令禁止。“有些人一看到原始长城的残垣断壁,就抱怨这些破石头堆怎么不修复、不重视。现在就是要保存长城的沧桑古朴,不去过分干预,这个理念要不厌其烦给大家去说。”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郭中兴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