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9 | 来源: 最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邬倩抖音个人主页
短剧付费市场的确在发生变化。一些敏锐的从业者发现,曾被认为没有内容付费习惯的中年人,在今年春节后,接棒30岁上下的年轻人,成为了短剧的主要充值人群。
这个现象并不令行业感到意外。从消费意愿上来说,年轻人的荷包在变瘪,抠门和白嫖成为社会普遍心态,许多退休后的中老年人则有钱有闲,仍愿意为一时的情绪价值买单。
而从能力上,年轻人了解平台规则,懂得如何搜索免费资源、盗版资源,中老年人却不了解其中复杂的门道,更易听从平台指示直接付费。
更大的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接近11亿人,其中40周岁以上的网民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在短剧市场中,这一年龄群也恰好占比近五成。根据艾瑞咨询的一则调研报告,40-59岁的微短剧用户占总用户数的37.3%,60岁以上的占12.1%。
在“中老年微短剧”这条赛道出现之前,中老年人群就已经是短剧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了。
而相比于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或许更加出人意料。大众的想象中,“霸总”出圈似乎是女性观众大力追捧的结果,但《闪婚老伴是豪门》的剧本监制透露,这部剧的小程序投流付费用户中,有六至七成都是男性,其中年龄在41-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占比超过70%。
霸总闪婚,抓住了全民的胃口。
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晒出了自己父母的短剧充值记录,少则几千,多则过万。余融也曾看过爸爸在短剧小程序里的付费账单,单笔金额多是“9.9”“29.9”“59”,“页面要下滑好几次才能拉到底。”
余融对短剧的定价很不解。家在二线城市,她平时买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在30到40元,而爸妈在手机上看一部粗制滥造的短剧,偶尔会比她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还贵,“简直暴利。”被裁员后待业至今的她,甚至也萌生过当短剧写手的想法。
不过,就像其他蓝海市场一样,海浪搅动着欲望,很多人都在岸边蠢蠢欲动,试图用各种弯弯绕绕的方式打捞金币。
有年轻人发现,花钱看短剧,有时候并不完全是用户“主动为之”的结果。“明码标价”的背后,设置了许多复杂的“玩法”。比如用户需要先购买包月、包季、包年的套餐,或必须先充值“钻石”“K币”等平台自身的虚拟货币。
在某平台,一次性购买的集数不同,1元人民币(专题)换算下来可兑换的钻数也不同。再叠加上优惠券、付费服务期、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眼花缭乱的操作,老年人搞不懂,很多年轻人也一头雾水。
“每点一下屏幕都要小心谨慎,稍不留神就支付成功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