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12-19 | News by: 腾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亚裔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1869年5月10日,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竣工,其全长1911英里,连接了东西两海岸,将美国的经济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这一成就标志着“镀金时代”的繁荣和美国的强大。
然而,这座象征着美国奇迹的历史性工程,大部分却并非是由美国人建造的。据统计,1865年前后,共有约1万-1.5万名华工来到美国,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并承担了最艰巨地段的兴建。华工必须要面对简陋的技术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难以捉摸的地形天气,数以千计的华工也因自然灾害、作业事故而献出了生命。
正如“模范少数族裔”
这一刻板口号所反映的那样,亚裔在历史的和当代的美国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可被剥削的、廉价的外国劳动力。许多所谓的“科学”报告将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对残酷劳动折磨的忍受,解释为他们“天生的温顺本能”和“愿意为社会成功做出牺牲”的天性。但现实中,华人移民在历史上是否自愿配合了这些非人性的制度?还是说,这种关于“自然本能”的主张是一个系统性压迫政策的幌子?
一、“?聪明”:亚裔的刻板印象
“恭喜在这次数学考试里得 A,干得好! 果然是个能干的亚洲人!”三年前的一个冬日,我的老师对我留下了这样一条评论。同学们听到这句话,纷纷转过头来,用试探的关心目光看着我,而我保持着沉默,盯着试卷上鲜红的数字,仿佛凝视着几百年来对我和我的同胞评判的标尺。
在大多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里,“亚洲人擅长理科”的刻板印象广为流传。一位常春藤就读学生曾对我说:“如果想在校园里找到亚裔学生,尤其是亚洲来的国际学生,就去图书馆或宿舍,他们只会在这几个地儿。”
学校系统外,美国影视作品中也普遍反映着这一刻板印象。其中亚裔角色的存在本身,往往仅限于帮助主人公达成社交圈上的突破,而少有展示少数族裔的成长故事。在电影与音乐剧《Mean Girls》中,亚裔角色只出现在数学校队中——此数学校队是一个由来自印度、亚洲和欧洲的学生组成的种族多元化的团体,也是高中里最“优绩”、最“聪明”学生的典型写照。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大多都“不擅长社交”,有着“书呆子气”。
令人警醒的是,并不是所有对亚裔的刻板印象都与“高智商”、“理科好”挂钩。2022年2月13日,35岁的韩裔美国人克里斯蒂娜·尤娜·李在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的租住公寓遇害。尽管当局尚未确定李女士是否因其种族而成为目标,但她的遇害不仅引起了纽约市的亚裔社区的恐惧,也展现出了背后美国社会中的系统性歧视。一年多过去了,她的华裔房东布赖恩·陈依然记得,事发后人们在楼前摆放鲜花和蜡烛悼念遇害者,但这些纪念物却屡遭破坏,有时甚至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此类刻板印象,无论在表面上呈一种夸赞或否,背后都隐藏着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逐步侵犯着亚裔的生存空间。
二、?“成功”:对现行社会秩序的绝对服从
一直以来,华裔美国人的公众形象,都是温顺的,是“通过努力工作和毅力实现经济和学术成功”的种族(Lee、Xiong、Pheng 和 Vang,2017)。
在1840年代淘金热的推动下,超过25000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西海岸(Riggs 和 Edgar,2018)。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挖掘黄金,而是在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一种“作为移民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求成功的动力所必需的”特质,这使得很多铁路雇主,也都更青睐于雇佣“廉价好用”的亚裔工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