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9 | 來源: 循跡曉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說起《星球大戰》這個系列的電影諸位要麼看過要麼聽說過,這部科幻電影講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發生的壹些事情,和歷史現實並不在壹個次元。
不過在我們這個次元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壹個“星球大戰”計劃,這個計劃需要的許多技術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所以它當然沒有變成現實,不過有不少人認為,如此虛構的“星球大戰”計劃讓蘇聯輸掉了冷戰並最終走向崩潰。壹個從來沒有被實現過的計劃能有怎樣的威力,把壹個超級大國給拖下水了?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我們這個次元的星球大戰故事要從1970年代末美蘇爭霸,或者冷戰開始講起。那個時候的美國整體看上去快要完蛋了,越南戰爭以失敗告終,國際上反美斗士風起雲湧,嘲笑著“美國的兵都是廢貨”,國內也是各種各樣足夠讓人焦頭爛額的經濟政治問題。而跟美國比起來,蘇聯的情況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靠著賣石油賺的是盆滿缽盈,再加上蘇聯軍工產業通過各種辦法大力出奇跡,看上去真的能像手搓香腸壹樣造導彈,此時的蘇聯無論是經濟,國際地位還是軍事裝備都有要把地球管起來的架勢。1981年美國共和黨人裡根當選總統之後,發現美國無論是常規軍力還是核軍力都沒辦法跟蘇聯抗衡。在當時,核大戰的陰影看上去無比真實,而蘇聯的核彈比美國要多,如果什麼都不做,美國沒辦法保持和蘇聯的核均衡,到時候被亡國,可能也就是勃列日涅夫動動按鈕的事了。
◇ 圖為美軍從越南撤離時南越民眾登陸美軍撤離船只
◇ 圖為勃列日涅夫
◇ 圖為1966-1978年美蘇核武器數量對比
當時擺在美國人面前的有兩種選擇,壹個是擴大自己的核武器庫跟蘇聯匹敵,還有壹個是想辦法能在太空攔截蘇聯的導彈。經歷了越戰和反戰浪潮,美國人對進攻性武器非常反感,國家都這個樣子了,你再花大價錢造那麼多導彈想幹什麼?和蘇聯不壹樣,面對國內的洶洶民意,以及國會議員的質詢,美國政府只好另辟蹊徑,想來想去,攔截蘇聯的洲際導彈就成了唯壹可行的方向。
◇ 圖為裡根總統
1983年贰月,裡根總統發表了壹個講話,表示美國要投入巨資研究能在空間外部署,或者能夠打向太空的激光武器,將來如果出現蘇聯導彈飛向美國的場景,那麼美國至少可以動用激光保證這些蘇聯導彈不落在美國人民頭上。蘇聯可是壹直以來亡美國之心不死,誰知道他們會不會這麼來壹出,如此的理由自然美國民眾好接受的多,這個計劃被正式命名為“戰略防衛先置”,由於其理想中大顯身手的區域在外太空,所以它也被命名為“星球大戰”。
◇ 圖為“星球大戰”暢想的計劃,就是要在蘇聯導彈發射之初開始,采用多種手段對每個環節進行攔截
整個星球大戰計劃有兩個組成部分,第壹個部分就是在外太空摧毀蘇聯的核彈頭,動用的武器包括了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以及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等等等等。倘若外太空這裡還有漏網之魚,那就動用反彈道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進行補刀。
當然,既然要打核戰爭,講究的就得是先發制人,蘇聯極度依賴衛星偵察的情報為導彈確定目標,所以這星球大戰的第贰部分就是反衛星武器,壹旦開戰了,那麼在摧毀蘇聯人的導彈之前就得先把蘇聯的衛星幹掉,如此未雨綢繆之下,理論上美國對蘇聯的導彈有非常高的摧毀率,在最壞的情況下美國也還能夠有相當多的導彈基地存活下來,接下來美國的反擊之下,就輪到蘇聯人嘗到核彈的滋味了。
◇ 圖為裡根總統和他的戰略導彈防御計劃
這個構想聽上去很美好,但很多計劃中的武器,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等等等等,在當時也都只是個概念,要想在實戰中用到這些,武器的研發是壹筆巨資。當時估計的研發經費是壹萬億美元,是不折不扣的天文數字。
◇ 圖為洛馬研制的X-33驗證機
1984年,美國成立“戰略防御計劃組織”專門負責此事,1985年,美國政府正式對星球大戰進行立項,並預計在1994年初步建成防御蘇聯導彈的太空天網。對星球大戰需要的各種潛在武器進行開發研究也在隨後進行。比如相比於航天飛機,星球大戰需要能夠能快速整備起飛進入太空的飛行器,於是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廠研發了X-30和X-33驗證機。再比如各種動能殺傷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等等等等,相關實驗也開始在白沙試驗場逐漸展開。
◇ 圖為裡根總統和他的戰略導彈防御計劃登上時代雜志封面
不過即使對於現在的技術來講,這些武器原型有不少也還是過於超前了,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少這樣的武器研發花費了很大的時間精力金錢,卻壹直沒有成果。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昔日強大的紅色帝國在短短拾幾年後就灰飛煙滅,美國壹夜之間就失去了最強大的敵人,既然如此,這“星球大戰”留著也沒必要了。
◇ 圖為克林姆林宮降下蘇聯紅旗
1990年代中期,美國宣布中止“星球大戰計劃”相關資源,原有資源被整合到彈道導彈防御組織之中,到了2002年這個組織又被改組為導彈防御局。也就是說,隨著蘇聯的解體,星球大戰也就自動走向了終點。
本來這件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冷戰結束之後壹方面有不少蘇聯檔案被公開,另壹方面關於蘇聯解體的陰謀論甚囂塵上,於是就有壹種說法,說這星球大戰純屬騙局,美國根本就沒打算搞這個星球大戰,就是故意放出風聲,讓蘇聯上當之後投入大量資源去進行無謂的軍備競賽,進而拖垮蘇聯經濟。這話也不能說全沒道理。
◇ 圖為美蘇GDP對比
裡根自己就回憶,他拿到的蘇聯經濟數據顯示蘇聯整個的經濟體量遠不如美國,但軍費開支卻要超過美國,如此局面是不可持續的。而後來蘇聯在得知美國在研發可能攔截導彈的武器之後,也的確大大加強了自己的核武庫力量。當時的核彈可不像現在俄羅斯的武器壹樣不靠譜,那還是要嚴肅准備核戰爭的。粗略估計,在冷戰時期,蘇聯每年維護核武庫的費用大約為10億到200億美元。這麼壹來,蘇聯經濟也的確受到了極大地削弱。這些都是歷史的事實。
不過要是說美國和裡根壹開始就想用星球大戰忽悠蘇聯,這實在是把國際政治看成《叁國演義》,以為龐統憑借叁寸不爛之舌就能讓曹操把戰船連起來壹樣。事實上當時的美國進行的星球大戰計劃是相當大程度上的自保,而且其投入巨資研制的壹些東西雖然不能有立刻的應用,但還是構成了美國導彈攔截技術的基礎。而站在蘇聯的角度去講的話,它之所以會解體,原因當然有很多,比如對東歐各國動輒武力鎮壓,比如長期忽視民眾生活,而特權階層腐敗不堪,等等等等,日積月累之下,這每壹條因素都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
假設沒有這星球大戰計劃,難道蘇聯軍隊就不會找別的借口擴充軍費中飽私囊了?難道東歐人忍了蘇聯幾拾年後還能繼續忍下去嗎?這些問題之下,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蘇聯的解體,純粹是生於不義,死於恥辱,純屬活該,說這美國的星球大戰就能把蘇聯忽悠瘸,這是把美國當諸葛亮,也太看不起當時蘇聯高層的智商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