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20 | 来源: 光明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煤球炉15000元
窗帘66500元
……
1954年11月28日上海市民何耀宗夫妇记录下第一笔“豆腐账”,金额如此之大,是因为当时国家还在使用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3月,国家开始发行新币,与旧币按1比10000的比例兑换)
70年后,他们的儿子、邮电二村居民何际民,将父母几十年来所记的三本“豆腐账”,捐赠给了虹口区图书馆
这些日常生活开支的记录是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缩影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发展的历程
虹口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捐赠者颁发证书 龙钢 摄(下同)
受到鲁迅日记启发
何耀宗今年94岁,是一位长期在邮电管理岗位工作的老党员,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的妻子邬建华生前长期在医院从事外科麻醉工作,也是一位老党员。两位老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深受人们敬重。
问到记“豆腐账”的起因,何耀宗回忆说,是受到鲁迅先生的启发。“1951年鲁迅纪念馆开馆,就在山阴路鲁迅故居边上,我的工作单位离那儿不远。”当时他还没有结婚,是电讯局负责发电报的报务员,中午闲暇时到刚开馆不久的鲁迅纪念馆参观,因为工作日参观者不多,讲解员非常详细地为他解说,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他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展厅里就有一本,我发现除了记录日常生活以外,他的日记还有记账的作用。”何耀宗说,当时他觉得这个习惯非常不错,是个过日子的好办法。于是成家后,他便和妻子一起开始记“豆腐账”。当时大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家庭收入基本都花在日用开销上,为了避免超支,合理的规划记录非常必要,这也是当时许多家庭会记“豆腐账”的主要原因。“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用度不再紧张,除了必要开销之外还有不少富余,所以就没必要靠记账过日子了。”何耀宗解释。
“豆腐账”上记录的家庭收支情况
记录货币过渡阶段
在虹口区图书馆,记者看到了俗称“豆腐账”的家庭生活账册,32开黑色硬封面,两位老人细心地按年月日顺序一栏一栏记录各项生活支出。第一本账记于1954年11月28日:煤球炉15000元、窗帘66500元……1955年2月27日:赤砂糖2000元……
1955年3月,国家开始发行新币,与旧币按1比10000的比例兑换。当时何耀宗的月薪为90万元,转换后是90元,属于相当高的收入。政策公布后有一段过渡时期,新旧货币都能使用。账本恰好记录下了这一过程,之前还是用旧币记账,到了当月6日,“豆腐账”有了新币记录,12日记账:桔子0.76元、水果糖0.50元;3月13日,肉0.40元、菜0.10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